在漫畫裡頭,女人常常被譏為揮霍為樂的動物。女人後面跟著一個有錢的傻瓜的時候,常有不花白不花,不買白不買的心態,有減價沒減價都要往購物中心逛。
將女人描繪得幼稚無知,博讀者一璨是漫畫家的本色。作為女人,看到事曾相似的畫面,會心一笑就好,千萬別因被醜化而生氣。女人天性愛購物又不是滔天大罪,笑認有此嗜好也沒有什麼不對。嗜好購物總比嗜好花天酒地花費少,喜歡儲存沒有生命的貨物也比收養情婦經濟。
以前的男人總自以為了不起,老把“女人什麼都不懂”的掛在口上,一手掌握經濟大權,不讓女人過問錢財。男人猜想女人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一看到花花綠綠的鈔票就暈頭轉向,很容易給人騙。女人識字不多,如果讓她涉及大數目的錢財,恐怕她將百元當一元月,鈔票當衛生紙用。
在以前的年代,職場空間小,幾個男人便填滿,根本沒有女人的立足之地。女人退居幕後相夫教子,讓男人出盡風頭也是情有可原,并不是女人天生不會算術,不會理財。
今時不同往日,時代瞬息萬變,男人開始看到女人的優點,昔日的黃臉婆搖身變作創業的好助手。女人的購物經驗成了市場考察,男人發現女人對數目字的敏感,不遜於一個大學會計系的專家,而且更具有明察秋毫的本領。為了加速事業上的成功,男人“不計前嫌”,千方百計要把老婆或女朋友帶到職場上當“賢內助”。
男人理家,越理越糟;女人理家得心應手。女人善於利用有限的金錢作無限的開銷,開源節流又有辦法讓一家人體體面面,絕對是一種高難度的本領。男人也能做到讓家人風風光光,但所花費的金錢要比女人多幾倍。從持家之道來看,男人雖少像女人那樣購物,卻比女人花費更多;女人雖常購物,所作出的節省卻比男人多。
在一間公司裡,通常還是男主外,女主內。這種不變的陳規對女人來說,簡直老調重調,打理起來輕而易舉。男人要女人“主內”,不外是“開源節流”,女人善於不讓肥水流外人田,由自己的女人打理公司財務,外人休想佔一點便宜。
“女人管財,不發都難”,這是有遠見的男人的肺腑之言。男人都有一擲千金面不改的豪氣,可能為了美女一笑,可能只是要爭一口氣。在錢財方面,男人不堪受激,往往為了面子,不惜忍痛裝闊,事後才搥心肝。女人在這方面就比男人有定力,別人想從她的口袋裡挖出幾塊錢,都難如登天。男人帶著老婆出外應酬,有老婆在旁提點,肯定不會在無關痛癢的人身上亂花錢。
很多老人家說,怕老婆的男人才會發達。這句話在今天不知還作得準不準。不過,肯讓老婆管的男人,一方面是他的老婆是理財高手,同時他本身也是有智慧的人,讓老婆輔助他步上發達之路。 (星洲互動/揚眉女子‧潘碧華‧2001/04/01)
將女人描繪得幼稚無知,博讀者一璨是漫畫家的本色。作為女人,看到事曾相似的畫面,會心一笑就好,千萬別因被醜化而生氣。女人天性愛購物又不是滔天大罪,笑認有此嗜好也沒有什麼不對。嗜好購物總比嗜好花天酒地花費少,喜歡儲存沒有生命的貨物也比收養情婦經濟。
以前的男人總自以為了不起,老把“女人什麼都不懂”的掛在口上,一手掌握經濟大權,不讓女人過問錢財。男人猜想女人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一看到花花綠綠的鈔票就暈頭轉向,很容易給人騙。女人識字不多,如果讓她涉及大數目的錢財,恐怕她將百元當一元月,鈔票當衛生紙用。
在以前的年代,職場空間小,幾個男人便填滿,根本沒有女人的立足之地。女人退居幕後相夫教子,讓男人出盡風頭也是情有可原,并不是女人天生不會算術,不會理財。
今時不同往日,時代瞬息萬變,男人開始看到女人的優點,昔日的黃臉婆搖身變作創業的好助手。女人的購物經驗成了市場考察,男人發現女人對數目字的敏感,不遜於一個大學會計系的專家,而且更具有明察秋毫的本領。為了加速事業上的成功,男人“不計前嫌”,千方百計要把老婆或女朋友帶到職場上當“賢內助”。
男人理家,越理越糟;女人理家得心應手。女人善於利用有限的金錢作無限的開銷,開源節流又有辦法讓一家人體體面面,絕對是一種高難度的本領。男人也能做到讓家人風風光光,但所花費的金錢要比女人多幾倍。從持家之道來看,男人雖少像女人那樣購物,卻比女人花費更多;女人雖常購物,所作出的節省卻比男人多。
在一間公司裡,通常還是男主外,女主內。這種不變的陳規對女人來說,簡直老調重調,打理起來輕而易舉。男人要女人“主內”,不外是“開源節流”,女人善於不讓肥水流外人田,由自己的女人打理公司財務,外人休想佔一點便宜。
“女人管財,不發都難”,這是有遠見的男人的肺腑之言。男人都有一擲千金面不改的豪氣,可能為了美女一笑,可能只是要爭一口氣。在錢財方面,男人不堪受激,往往為了面子,不惜忍痛裝闊,事後才搥心肝。女人在這方面就比男人有定力,別人想從她的口袋裡挖出幾塊錢,都難如登天。男人帶著老婆出外應酬,有老婆在旁提點,肯定不會在無關痛癢的人身上亂花錢。
很多老人家說,怕老婆的男人才會發達。這句話在今天不知還作得準不準。不過,肯讓老婆管的男人,一方面是他的老婆是理財高手,同時他本身也是有智慧的人,讓老婆輔助他步上發達之路。 (星洲互動/揚眉女子‧潘碧華‧20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