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壇失意份子依布拉欣阿里(原首相署副部長,1999年大選中敗落)所發起的“馬來人行動陣線”終於在2月4日如期舉行“馬來人團結大會”,主題是:“馬來人不會在世界上消失”。地點改在世界貿易中心,原本訂在蘇萊曼草場。據報章報導,出席人數超過3千人,有人說是4千人,亦有人說是5千人。
不管是3千人或5千人,這個集會的目的和主題是值得質疑的。首先大會的主題就“難正其名”。在馬來人主導的國家裡,馬來人怎會消失?說了也難叫人相信,因此它是“師出無名”的。其二,它揚言要捍衛馬來人的權益,但馬來人的權益自建國以來,沒有受到侵蝕,反而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馬來人權益無損下,這個陣線要達致的目的肯定有其他議程。
主題受質疑
讓我們聽聽一些講話的人,你會覺得不知是好笑或可悲。依布拉欣阿里這樣說:“華人要交路稅,我們也要交路稅;華人要有駕照,我們也要有駕照,我們哪裡有特權?請給回馬來人特權。”
若是不知有特權(當然事實非如此),依布拉欣阿里怎麼又說“馬來人的特權是不可被觸及的”,前言不對後語。倒是“畫龍點睛指出“訴求工委會應全盤收回訴求”,這大概是阿里所要做的事。
這種做法,比起巫青團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先不要討論“訴求風波和縮減”是對是錯,但巫青團確是要求及堅持只將其中7項(總共83項)擱置,且與訴求工委會“和氣收場”。巫統領袖在致達協議後,也認為事件告一段落,不要再爭執了。未想依布拉欣阿里又再挑起,試圖將課題擴大,實在有其個人動機。
還有,前巫青團長蘇海米促請政府應提供獎學金給土著,而非提供貸學金,他也質問2020宏願會使馬來人受惠。
除了講述馬來人的問題外,也有演講者如馬芝蘭哈侖趁機攻擊政府領袖,要首相聽取他們的意見。
我們可以分開兩頭看這項大集會。在一方面是這個陣線要展示它的力量。一些已退休或過氣的巫統領袖也參加,以示支持,有意讓非馬來人知道他們的想法。
沙哈納(Shahanaaz Sher Habib)在英文星報的評論文章《馬來行動陣線提出新政治格局》(2月7日)這樣說:“這個行動除了順應巫統籲請馬來人團結的路線外,也發出警告給非馬來人,不要攪馬來人的特權。”
他們除了發出訊號外,也有意在政治上“東山再起”,因此文章又引述一位前巫青團理事(不具名)的批評,我們不明白他們要做甚麼,他們仍是巫統一份子,你不能夠黨中有黨。
可是在另一方面,巫統當任領袖不願意與大集會掛鉤。巫統主席拿督斯里馬哈迪首相說:“這個集會與巫統無關,也不鼓勵黨員參加。”
雖然如此,還是有不少巫統元老及極少數巫統部長以個人身份參加,且在會上講話。抑有進者,前副首相嘉化峇峇答應擔任工作隊的主席,其他成員也包括有份量的黨元老。
由此可見,有關的集會在一定程度上把巫統牽扯其中。不論當任巫統領袖同不同意,黨元老都到來參加。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大集會不是“小兒科”,而是想要“大有作為”。因此大集會之後,有下列議程要付諸行動:
(1)草擬第二新經濟政策備忘錄;
(2)在全國各地舉行巡迴大集會;
(3)收集各方意見,以作為行動參考。
這就顯現了大集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議程,借“馬來人大集會之名”,向政府施壓,以接受它提呈的第二新經濟政策。
向政府施壓
新經濟政策是1970年由前巫統主席已故敦拉薩提出的。它的時限是20年,以全面改進馬來人的地位,尤其是在經濟、教育和文化方面。到了1990年,又再延長10年,直到公元2000年。
現在2000年已過,政府需要提出它的意見:是要延長或是要改以另一政策取代或是當它已完成任務,用新的政策來推動國家發展?(前副首相慕沙希淡認為政府應謹慎看待此事)如今看來,馬來人行動陣線的工作隊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力。因為它是由嘉化峇峇領導的,政府不能忽視。
我們假定這個工作隊在今年6月前提出備忘錄,將會對已完成的第二經濟理事會的報告作出修改,但會改動到甚麼程度,要看政府的經濟專家的意見。
不過,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必須考慮在內的,那就是政治往往是一切決策的主導,而主導政治的是巫統的方向。
巫統的走向是取決於政治潮流的變化,包括它將與回教黨的會談能否取得成果或是依然各有表述。
其實,單單馬來人行動陣線尚不能成為大氣候。從出席人數不多和巡迴講座也不熱烈看來,這場運動還是處在一個受局限的格局中。
為甚麼會這樣呢?理由很簡單,團結是要有一個共同的大目標,也必需要有實質的基礎。今天馬來人沒有受到外來的威脅,也不因1999年大選而失去甚麼,頂多是一些席位由巫統換成回教黨或公正黨,仍然是馬來人的席位,危機感不存在。
如果馬來人對政治的理念有不同,不是分裂的導因,而是他們對民主有更大的認識,通過投票來選出代議士。也許巫統有失去一些議席,但整體而言,大權還在握,馬來人統治的地位沒有改變,即使吉蘭丹及丁加奴不是巫統當政,也同樣是馬來人當政。
明乎此,就可看出馬來人行動陣線為何激不起大浪潮。反而是有批評者指策動集會的人的受信任的程度不高。這就倒回來有必要促使依布拉欣阿里重新檢討他這樣做究竟對國家的未來有甚麼好處?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不管是3千人或5千人,這個集會的目的和主題是值得質疑的。首先大會的主題就“難正其名”。在馬來人主導的國家裡,馬來人怎會消失?說了也難叫人相信,因此它是“師出無名”的。其二,它揚言要捍衛馬來人的權益,但馬來人的權益自建國以來,沒有受到侵蝕,反而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馬來人權益無損下,這個陣線要達致的目的肯定有其他議程。
主題受質疑
讓我們聽聽一些講話的人,你會覺得不知是好笑或可悲。依布拉欣阿里這樣說:“華人要交路稅,我們也要交路稅;華人要有駕照,我們也要有駕照,我們哪裡有特權?請給回馬來人特權。”
若是不知有特權(當然事實非如此),依布拉欣阿里怎麼又說“馬來人的特權是不可被觸及的”,前言不對後語。倒是“畫龍點睛指出“訴求工委會應全盤收回訴求”,這大概是阿里所要做的事。
這種做法,比起巫青團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先不要討論“訴求風波和縮減”是對是錯,但巫青團確是要求及堅持只將其中7項(總共83項)擱置,且與訴求工委會“和氣收場”。巫統領袖在致達協議後,也認為事件告一段落,不要再爭執了。未想依布拉欣阿里又再挑起,試圖將課題擴大,實在有其個人動機。
還有,前巫青團長蘇海米促請政府應提供獎學金給土著,而非提供貸學金,他也質問2020宏願會使馬來人受惠。
除了講述馬來人的問題外,也有演講者如馬芝蘭哈侖趁機攻擊政府領袖,要首相聽取他們的意見。
我們可以分開兩頭看這項大集會。在一方面是這個陣線要展示它的力量。一些已退休或過氣的巫統領袖也參加,以示支持,有意讓非馬來人知道他們的想法。
沙哈納(Shahanaaz Sher Habib)在英文星報的評論文章《馬來行動陣線提出新政治格局》(2月7日)這樣說:“這個行動除了順應巫統籲請馬來人團結的路線外,也發出警告給非馬來人,不要攪馬來人的特權。”
他們除了發出訊號外,也有意在政治上“東山再起”,因此文章又引述一位前巫青團理事(不具名)的批評,我們不明白他們要做甚麼,他們仍是巫統一份子,你不能夠黨中有黨。
可是在另一方面,巫統當任領袖不願意與大集會掛鉤。巫統主席拿督斯里馬哈迪首相說:“這個集會與巫統無關,也不鼓勵黨員參加。”
雖然如此,還是有不少巫統元老及極少數巫統部長以個人身份參加,且在會上講話。抑有進者,前副首相嘉化峇峇答應擔任工作隊的主席,其他成員也包括有份量的黨元老。
由此可見,有關的集會在一定程度上把巫統牽扯其中。不論當任巫統領袖同不同意,黨元老都到來參加。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大集會不是“小兒科”,而是想要“大有作為”。因此大集會之後,有下列議程要付諸行動:
(1)草擬第二新經濟政策備忘錄;
(2)在全國各地舉行巡迴大集會;
(3)收集各方意見,以作為行動參考。
這就顯現了大集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議程,借“馬來人大集會之名”,向政府施壓,以接受它提呈的第二新經濟政策。
向政府施壓
新經濟政策是1970年由前巫統主席已故敦拉薩提出的。它的時限是20年,以全面改進馬來人的地位,尤其是在經濟、教育和文化方面。到了1990年,又再延長10年,直到公元2000年。
現在2000年已過,政府需要提出它的意見:是要延長或是要改以另一政策取代或是當它已完成任務,用新的政策來推動國家發展?(前副首相慕沙希淡認為政府應謹慎看待此事)如今看來,馬來人行動陣線的工作隊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力。因為它是由嘉化峇峇領導的,政府不能忽視。
我們假定這個工作隊在今年6月前提出備忘錄,將會對已完成的第二經濟理事會的報告作出修改,但會改動到甚麼程度,要看政府的經濟專家的意見。
不過,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必須考慮在內的,那就是政治往往是一切決策的主導,而主導政治的是巫統的方向。
巫統的走向是取決於政治潮流的變化,包括它將與回教黨的會談能否取得成果或是依然各有表述。
其實,單單馬來人行動陣線尚不能成為大氣候。從出席人數不多和巡迴講座也不熱烈看來,這場運動還是處在一個受局限的格局中。
為甚麼會這樣呢?理由很簡單,團結是要有一個共同的大目標,也必需要有實質的基礎。今天馬來人沒有受到外來的威脅,也不因1999年大選而失去甚麼,頂多是一些席位由巫統換成回教黨或公正黨,仍然是馬來人的席位,危機感不存在。
如果馬來人對政治的理念有不同,不是分裂的導因,而是他們對民主有更大的認識,通過投票來選出代議士。也許巫統有失去一些議席,但整體而言,大權還在握,馬來人統治的地位沒有改變,即使吉蘭丹及丁加奴不是巫統當政,也同樣是馬來人當政。
明乎此,就可看出馬來人行動陣線為何激不起大浪潮。反而是有批評者指策動集會的人的受信任的程度不高。這就倒回來有必要促使依布拉欣阿里重新檢討他這樣做究竟對國家的未來有甚麼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