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這兩個字是經常掛在一些人的口中,尤其是搞政治的,動輒要團結這個和那個。至於團結是為了甚麼?不言而喻,是讓口喊團結的人達到所要達到的目的,或者在選舉中勝利,或者獲取更大的權力。不過在目的達到後如何面對團結,如何凝聚團結,如何交待團結,又是另一碼事了。
這樣說來,“團結也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為“團結之後”,可能沒有或許永遠沒有甚麼效果,一切如故。這樣的事例我們見得多了,以致當我們聽到“團結”這兩個字時,難免質疑其實質性。
我一直對所謂“從小團結到大團結”這句話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所謂小團結是指一個集團或一個群體先自己團結,然後再和其他的或更大的集團結成一道,形成大團結。這說法站得住腳嗎?表面上看來似乎合乎邏輯,實則是被“架空的理論”。
打結凌亂得很
打個比喻說:“小團結”是一個橡膠圈。許多小團結是許多個橡膠圈。把許多個橡膠圈投進一個大圈圈中,就會在大圈圈中出現許多交錯的小圈圈,不是打結,就是凌亂得很,完全看不到一個完美的圈圈。
從另一角度來說,如果小團結能夠形成大團結,是改用橡膠圈一個一個串起來成為大圈圈的話,那麼這些小圈圈已被打成死結,一有矛盾,就會擴大,影響整體。我們也從來沒有見過小團結可以自動成為大團結,而不需要設定一個共同的目標。
講這種話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種族主義傾向。比如在華人社會中的一個小團體內,當有人喊“小團結到大團結”時,肯定是包含著“華人大團結”的用意,但團結的目標又是甚麼呢?道理很簡單:“為了保護華人的權益”,怎樣保護法,沒有清楚交待。
因此這種論調又顯得很空洞,由誰來領導大團結,由誰來完成大團結的目的,又是各執一詞,結果是你講你的“小團結到大團結”,我做我喜歡的事,甚麼團結在會議或宴會過後,拍拍屁股也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因此我向來對沒有明確目標,沒有計劃和沒有實際行動的“團結團”很有意見。說這種話的人不是出自維護本身的政治動機或個人或極少部份人的利益,就是“人云亦云”,湊個熱鬧而已。當你問他如何個團結法,他會說:每個人都這樣講,而且已講了這麼多年,大概是有其道理吧!所以我也跟著講,反正無傷大雅。
是的,有些言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但講了千百次,也就成為“真理”了。正如有人說,即使謊言講多了,相信的人就會多,最後會成為“至理明言”的,也就是所謂真理。
事實上,我們必須明白,在不俱備團結的明確目標前,口裡所說的團結是不具任何意義的。它是十分空洞的想法,其結果是甚麼也做不到。
因此我在想,如果從小團結到大團結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大團結以後就是亂作一團了,爭奪得更激烈,又是分幫立派,再陷入分裂,於是再從頭談小團結,如此不斷輪轉,永遠在原地打滾,也滾不出春天來。
應該如何看待團結的問題,這是說來容易,行之困難重重的大課題。首先我們必須先確定有沒有危機的出現,生存的條件有沒有受到極大的挑戰。如果是有的話,在“同仇敵愾下”很容易產生共鳴。比如中國在卅年代面對日本的侵略,不管是左派或右派,不論是共產黨或國民黨,在大敵當前,並無完卯,也只好暫時放下恩怨,聯成一線,才能打敗外來的侵略者,否則將一起成為亡國奴。抗戰之後,再恢復國共對峙。通過武力決勝負,以至到了今天仍為台灣問題糾纏不清。
同樣是中華民族,在理念、思想和目標不一致的時候,團結論已被“束之高閣”了。
同樣的,馬來西亞的華人也喊過大團結,也曾在某些方面出現過這樣的“波瀾壯闊”的場面,曾幾何時,在大團結的幌子下,矛盾升級,鬥個你死我活,最後以分裂收場。
鬥個你死我活
我們可曾吸取過這樣的教訓?我們可曾從大團結中得到所要得到的?
以此來推論,不論是華人或非華人,刻意強調一個種族的團結似乎在開時代的倒車。當全世界在熱衷地討論全球化的地球村時,我們則打回原位訴諸於族群的團結,又如何帶領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面對全球化的衝擊?
這個世界已越來越小,全球化的概念正不斷地沖向每個角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遺憾的是,當大國正採取大步伐推進全球化運作時,我們竟在一些國家或地區看到種族間的衝突,宗教的紛爭,而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像這樣的國家,拿甚麼來面對世界帶來的壓力和競爭?
今天的馬來西亞,不是種族間有甚麼大問題,也不是宗教上有甚麼大矛盾。雖然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俗。但基本上是對施政有不同的理念,這就涉及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問題。這與種族團結扯不上關係,而是如何通過民主協商程序來調整,使之更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不論種族背景,這才是解開問題之道。
如果我們明瞭問題的癥結,那麼所謂“小團結到大團結”是不必要的,也沒有這樣的“歷史”證明是可行的。少唱這樣似是而非的調子,是比較切實的。不如放眼於敢於批評,敢於表達的層次,不是更能產生共識嗎? (
Celcom 019 & 013 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伴我行》 資訊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REG SCALL傳到77770,月費RM7.00,更多配套按這裡。
這樣說來,“團結也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為“團結之後”,可能沒有或許永遠沒有甚麼效果,一切如故。這樣的事例我們見得多了,以致當我們聽到“團結”這兩個字時,難免質疑其實質性。
我一直對所謂“從小團結到大團結”這句話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所謂小團結是指一個集團或一個群體先自己團結,然後再和其他的或更大的集團結成一道,形成大團結。這說法站得住腳嗎?表面上看來似乎合乎邏輯,實則是被“架空的理論”。
打結凌亂得很
打個比喻說:“小團結”是一個橡膠圈。許多小團結是許多個橡膠圈。把許多個橡膠圈投進一個大圈圈中,就會在大圈圈中出現許多交錯的小圈圈,不是打結,就是凌亂得很,完全看不到一個完美的圈圈。
從另一角度來說,如果小團結能夠形成大團結,是改用橡膠圈一個一個串起來成為大圈圈的話,那麼這些小圈圈已被打成死結,一有矛盾,就會擴大,影響整體。我們也從來沒有見過小團結可以自動成為大團結,而不需要設定一個共同的目標。
講這種話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種族主義傾向。比如在華人社會中的一個小團體內,當有人喊“小團結到大團結”時,肯定是包含著“華人大團結”的用意,但團結的目標又是甚麼呢?道理很簡單:“為了保護華人的權益”,怎樣保護法,沒有清楚交待。
因此這種論調又顯得很空洞,由誰來領導大團結,由誰來完成大團結的目的,又是各執一詞,結果是你講你的“小團結到大團結”,我做我喜歡的事,甚麼團結在會議或宴會過後,拍拍屁股也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因此我向來對沒有明確目標,沒有計劃和沒有實際行動的“團結團”很有意見。說這種話的人不是出自維護本身的政治動機或個人或極少部份人的利益,就是“人云亦云”,湊個熱鬧而已。當你問他如何個團結法,他會說:每個人都這樣講,而且已講了這麼多年,大概是有其道理吧!所以我也跟著講,反正無傷大雅。
是的,有些言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但講了千百次,也就成為“真理”了。正如有人說,即使謊言講多了,相信的人就會多,最後會成為“至理明言”的,也就是所謂真理。
事實上,我們必須明白,在不俱備團結的明確目標前,口裡所說的團結是不具任何意義的。它是十分空洞的想法,其結果是甚麼也做不到。
因此我在想,如果從小團結到大團結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大團結以後就是亂作一團了,爭奪得更激烈,又是分幫立派,再陷入分裂,於是再從頭談小團結,如此不斷輪轉,永遠在原地打滾,也滾不出春天來。
應該如何看待團結的問題,這是說來容易,行之困難重重的大課題。首先我們必須先確定有沒有危機的出現,生存的條件有沒有受到極大的挑戰。如果是有的話,在“同仇敵愾下”很容易產生共鳴。比如中國在卅年代面對日本的侵略,不管是左派或右派,不論是共產黨或國民黨,在大敵當前,並無完卯,也只好暫時放下恩怨,聯成一線,才能打敗外來的侵略者,否則將一起成為亡國奴。抗戰之後,再恢復國共對峙。通過武力決勝負,以至到了今天仍為台灣問題糾纏不清。
同樣是中華民族,在理念、思想和目標不一致的時候,團結論已被“束之高閣”了。
同樣的,馬來西亞的華人也喊過大團結,也曾在某些方面出現過這樣的“波瀾壯闊”的場面,曾幾何時,在大團結的幌子下,矛盾升級,鬥個你死我活,最後以分裂收場。
鬥個你死我活
我們可曾吸取過這樣的教訓?我們可曾從大團結中得到所要得到的?
以此來推論,不論是華人或非華人,刻意強調一個種族的團結似乎在開時代的倒車。當全世界在熱衷地討論全球化的地球村時,我們則打回原位訴諸於族群的團結,又如何帶領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面對全球化的衝擊?
這個世界已越來越小,全球化的概念正不斷地沖向每個角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遺憾的是,當大國正採取大步伐推進全球化運作時,我們竟在一些國家或地區看到種族間的衝突,宗教的紛爭,而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像這樣的國家,拿甚麼來面對世界帶來的壓力和競爭?
今天的馬來西亞,不是種族間有甚麼大問題,也不是宗教上有甚麼大矛盾。雖然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俗。但基本上是對施政有不同的理念,這就涉及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問題。這與種族團結扯不上關係,而是如何通過民主協商程序來調整,使之更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不論種族背景,這才是解開問題之道。
如果我們明瞭問題的癥結,那麼所謂“小團結到大團結”是不必要的,也沒有這樣的“歷史”證明是可行的。少唱這樣似是而非的調子,是比較切實的。不如放眼於敢於批評,敢於表達的層次,不是更能產生共識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