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論調說,馬華雙林鬥爭白熱化而顯示林良實派佔上風,是做給巫統看的,以顯示“馬華在大選中大勝利後,黨上下一致絕大多數支持林良實的領導,以鞏固林良實的地位和加強馬華在國陣的地位。”我對這種說法不能苟同,而且也認為不合邏輯,企圖轉移馬華內爭的“真相”。
如果有人相信這種論調,不是太天真,就是患上政治幼稚症,讓我們剖開時局的現象來探討這一問題。
巫統本身在大選後面對的問題比馬華多,尤其是回教黨從中崛起和國民公正黨的不斷施壓,使巫統認為有必要舉行“馬來人團結”會議,以緩和黨內的“離心”。在這種情形下,巫統已不能對國陣黨內的其他成員黨給予特別照顧。它首要的任務是穩住陣腳,再作衝刺。
這就是說,大選後的內閣改組基本上是按傳統分配席位,如果要加強成員黨的地位,那麼巫統是必須被優先顯凸其在內閣的重要性,而不是其他成員黨。
巫統面對更多問題
毋庸質疑,在大選中,華人的選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混合選區,國陣候選人大致過關。這是連巫統也明白的,可是面對來勢洶洶的回教黨,巫統是沒有辦法給華基政黨較大的代表性。馬華因此在大選中有突破,在內閣中依然故我,也不令人驚奇。
雖然有人說,馬華有望增加內閣部長職,但總會長林良實則說馬華沒有這樣的要求,而是讓首相決定。結果是馬華分不到甚麼,也難怪黨內異議的聲音越來越多。
林亞禮與林良實上演一幕權力安排的鬥爭也被認為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林亞禮派的人會問總會長為甚麼不要求增多一部長?如果爭不到,為甚麼又不作較為均衡的分配?
這回到問題的本質,那就是馬華黨內的鬥爭因官職的分配成為導火線,再加上接班人的問題又橫生節枝,致使問題浮上檯面,變成“林亞禮向林良實施壓”,以解決黨內的派系鬥爭尖銳化。
但這不等於說,林亞禮向林良實施壓是因為不滿後者爭不到多一位部長職。以林亞禮的性格,他也不會笨到一定要總會長爭多一點回來,因為這不僅是首相的權力,而且“借此出師”,反而招惹巫統的還擊,使馬華陷於更不利的地位。這不是林亞禮的膽色,也不是他的性格,否則他不會在1999年大選時退位,肯定會憑部長之實力與林良實爭個高低。
不過,在另一方面,卻有一種輿論製造下列的假象:“林亞禮怪總會長力爭不逮,沒有給陳廣才一個扶正的機會,才會發生雙林鬥爭事件”。而在事件發生後,借這種鬥爭孤立林亞禮,來突出林良實的“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好讓林良實有個理由向首相要求多個官職。
如果此說可以成立,則林亞禮是吃定“死貓”,“百口莫辯”,反而成為分裂馬華的“罪人”。
於是人們看到的情況似乎是“一切因林亞禮搞局引起”。如果他像李金獅乖乖做他的老二,直到期滿為止不是甚麼事都沒有嗎?
今天的雙林鬥爭在某種程度上顯現了林亞禮處於下風的局面。假如亞禮一怒之下辭職,正好會被“印證”搞局的人就是林亞禮(另有一種說法是他的背後軍師在興風作浪)。
我們就當林良實又勝了一局,大多數州表態支持林良實(除了彭亨之外),又能改變甚麼嗎?會因此引起首相的重視,分為一個部長職給馬華?目前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首相已形容這是小事一樁,如果這也不是林良實的原意,那麼他將住林亞禮的目的又是甚麼呢?他又能得到甚麼?
林良實無隱退之意
就分析來看,林良實沒有隱退之意。他的先前“辭職風波”也是給林亞禮派一個“下馬威”,以證明他在馬華的勢力遠遠超過林亞禮。同時也要“證明”他的辭職是亞禮“逼官”的結果。
沒想到亞禮吃了一記悶棍後仍不死心,一直對問題咬個不放,以便良實能和他談出一個結果來。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亞禮又是功敗垂成,再次被實派推向一邊。這一次的反擊看來是比較強的,以致有人為打圓場,說甚麼不要表態,黨內既無嚴重矛盾,也沒有鬥爭。還是團結一致,這種將問題掃進地氈的駝烏政策不僅於事無補,情況可能會更複雜。
不論是林良實、或林亞禮,他們的矛盾公開化只是圍繞在“安排接班人”的問題上,說穿了是如何分配黨職和官職,尚未涉及華社權益的大問題。既然沒有任何一方想借華社的認同來取得支持,就變成是黨內派系的權益分配之爭。假使馬華黨爭不關及華社權益,即使佔強勢的一方,也還是無法解決今日華社面對的日益增多的挑戰。
也許有一個問題需要雙林考慮的是:他們的鬥爭是要帶領華社走何方?馬華的領導層是否應保持原狀或需要重新調整和改變來刷新形象,以取信於華社?
我們不需要考慮的是,雙林鬥爭是做給巫統看,讓巫統有所同情,而取得較多的官職。巫統和回教黨的馬來人團結會議暫告吹後,巫統想要調整的是如何拉回馬來人的離心,不是擔心馬華會“離心”。
那些說林良實是借此展示實力來使巫統“同情馬華的困境”,顯然是表錯情了。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如果有人相信這種論調,不是太天真,就是患上政治幼稚症,讓我們剖開時局的現象來探討這一問題。
巫統本身在大選後面對的問題比馬華多,尤其是回教黨從中崛起和國民公正黨的不斷施壓,使巫統認為有必要舉行“馬來人團結”會議,以緩和黨內的“離心”。在這種情形下,巫統已不能對國陣黨內的其他成員黨給予特別照顧。它首要的任務是穩住陣腳,再作衝刺。
這就是說,大選後的內閣改組基本上是按傳統分配席位,如果要加強成員黨的地位,那麼巫統是必須被優先顯凸其在內閣的重要性,而不是其他成員黨。
巫統面對更多問題
毋庸質疑,在大選中,華人的選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混合選區,國陣候選人大致過關。這是連巫統也明白的,可是面對來勢洶洶的回教黨,巫統是沒有辦法給華基政黨較大的代表性。馬華因此在大選中有突破,在內閣中依然故我,也不令人驚奇。
雖然有人說,馬華有望增加內閣部長職,但總會長林良實則說馬華沒有這樣的要求,而是讓首相決定。結果是馬華分不到甚麼,也難怪黨內異議的聲音越來越多。
林亞禮與林良實上演一幕權力安排的鬥爭也被認為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林亞禮派的人會問總會長為甚麼不要求增多一部長?如果爭不到,為甚麼又不作較為均衡的分配?
這回到問題的本質,那就是馬華黨內的鬥爭因官職的分配成為導火線,再加上接班人的問題又橫生節枝,致使問題浮上檯面,變成“林亞禮向林良實施壓”,以解決黨內的派系鬥爭尖銳化。
但這不等於說,林亞禮向林良實施壓是因為不滿後者爭不到多一位部長職。以林亞禮的性格,他也不會笨到一定要總會長爭多一點回來,因為這不僅是首相的權力,而且“借此出師”,反而招惹巫統的還擊,使馬華陷於更不利的地位。這不是林亞禮的膽色,也不是他的性格,否則他不會在1999年大選時退位,肯定會憑部長之實力與林良實爭個高低。
不過,在另一方面,卻有一種輿論製造下列的假象:“林亞禮怪總會長力爭不逮,沒有給陳廣才一個扶正的機會,才會發生雙林鬥爭事件”。而在事件發生後,借這種鬥爭孤立林亞禮,來突出林良實的“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好讓林良實有個理由向首相要求多個官職。
如果此說可以成立,則林亞禮是吃定“死貓”,“百口莫辯”,反而成為分裂馬華的“罪人”。
於是人們看到的情況似乎是“一切因林亞禮搞局引起”。如果他像李金獅乖乖做他的老二,直到期滿為止不是甚麼事都沒有嗎?
今天的雙林鬥爭在某種程度上顯現了林亞禮處於下風的局面。假如亞禮一怒之下辭職,正好會被“印證”搞局的人就是林亞禮(另有一種說法是他的背後軍師在興風作浪)。
我們就當林良實又勝了一局,大多數州表態支持林良實(除了彭亨之外),又能改變甚麼嗎?會因此引起首相的重視,分為一個部長職給馬華?目前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首相已形容這是小事一樁,如果這也不是林良實的原意,那麼他將住林亞禮的目的又是甚麼呢?他又能得到甚麼?
林良實無隱退之意
就分析來看,林良實沒有隱退之意。他的先前“辭職風波”也是給林亞禮派一個“下馬威”,以證明他在馬華的勢力遠遠超過林亞禮。同時也要“證明”他的辭職是亞禮“逼官”的結果。
沒想到亞禮吃了一記悶棍後仍不死心,一直對問題咬個不放,以便良實能和他談出一個結果來。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亞禮又是功敗垂成,再次被實派推向一邊。這一次的反擊看來是比較強的,以致有人為打圓場,說甚麼不要表態,黨內既無嚴重矛盾,也沒有鬥爭。還是團結一致,這種將問題掃進地氈的駝烏政策不僅於事無補,情況可能會更複雜。
不論是林良實、或林亞禮,他們的矛盾公開化只是圍繞在“安排接班人”的問題上,說穿了是如何分配黨職和官職,尚未涉及華社權益的大問題。既然沒有任何一方想借華社的認同來取得支持,就變成是黨內派系的權益分配之爭。假使馬華黨爭不關及華社權益,即使佔強勢的一方,也還是無法解決今日華社面對的日益增多的挑戰。
也許有一個問題需要雙林考慮的是:他們的鬥爭是要帶領華社走何方?馬華的領導層是否應保持原狀或需要重新調整和改變來刷新形象,以取信於華社?
我們不需要考慮的是,雙林鬥爭是做給巫統看,讓巫統有所同情,而取得較多的官職。巫統和回教黨的馬來人團結會議暫告吹後,巫統想要調整的是如何拉回馬來人的離心,不是擔心馬華會“離心”。
那些說林良實是借此展示實力來使巫統“同情馬華的困境”,顯然是表錯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