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公正黨與民主行動黨又因接受黨員問題再起風波。這一回是張德發(前民主行動黨檳州主席)等人申請加入公正黨所引發。但這已不是新鮮事。早在1999年大選前,也曾發生前行動黨領袖沈觀仰等人因加入公正黨而鬧得不愉快。
後來據知有了一個“君子協定”,彼此不挖角,而且也在大選期間免傷和氣,低調處理。又聽說行動黨開了一個清單給公正黨,要求後者不要收留那些被指涉及倒林吉祥及卡巴星的黨員或前黨員“蟬過別枝”。
這個“君子協定”不知有甚麼期限?抑或是沒有期限?但既然是“君子協定”,必然沒有法律約束,只有道義或責任之負擔。換句話說,一旦被行動黨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不可以跳到替陣的另一成員黨。這當然是指公正黨,如果是跳到人民黨,當然沒那麼敏感。
沒有法律約束
我們姑且換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如果離開行動黨的人加入人民黨是否不受爭議?若問題不大,將來人民黨併入公正黨,這些人也就是公正黨的黨員,所不同的是繞了一圈來到所要到的地方。
我們覺得這個爭議很有趣,也似乎情感或意氣用事多過理智看待政治鬥爭。例如行動黨不喜歡的人,可以走到國陣去,但不可以走向替陣另一成員黨。這樣的邏輯看來似乎牽強。當然,站在行動黨的立場,這些人是不可以再給予任何機會抬頭,他們若要抬頭,請到國陣探出頭來或另起爐灶,不然的話,將視為破壞替陣的關係。
其實,這話可以分兩頭探討,其一是這些人為甚麼與行動黨領導層有分歧?是這些人叛黨叛原則,抑或是這批人另有想法?其二是這些人既然與行動黨領導層不合,判定他們在反對黨(替陣)內無立足之地?那是否是說,這些人政治立場有問題,不配做反對黨人?
甚麼是反對黨呢?即是說它們居野,沒有政治主導的權力,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以壯大陣容。
公正黨當沒有例外需要有一些知名度的政界人士來加強聲勢。如果墨守成規,反對黨又如何面對執政黨的“兵強馬壯”?其結果是反對黨永遠是反對黨。
我們必須較為公正與客觀地看待行動黨這卅多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先不說已有多少人因政見不合而離開行動黨,就說行動黨在1969年大選崛起後,就不曾認真考慮與其他反對黨合作抗衡執政黨,而是一馬當先以反對黨老大自居,寧可先除掉其他華基反對黨,如社會正義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再下來是全力對付叛黨議員(跳槽到國陣),使他們失去議員資格而在政壇消失。
這種策略從70年代到90年代都發生一定的效用。
不過,行動黨倒是可以與代表不同種族的反對黨合作,如46精神黨。這意味著行動黨以代表華人的反對黨身份和代表馬來人的反對黨可以合作,而不是同屬代表華人的政黨合作。
行動黨在政綱上可以宣稱它是代表多元種族的,但在思想意識上,從來沒有擺脫它是華人反對黨的老大心態,而且認定這個地位是不可動搖和不可改變的。因此當1999年與其他反對黨進行合作時,它面臨一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的改變,因為參與合作的公正黨和人民黨乃至回教黨,都被視為屬馬來人或以馬來人作為主導的政黨,行動黨還是被認為代表華人的反對黨。
可是情勢的發展已非行動黨所能控制。除了回教黨因宗教關係少有華人參加外,公正黨和人民黨就不能拒絕華人參加成為黨員。不論是新人或曾從政的人,當有較多的華人走向公正黨時,意味著在替陣內,行動黨不再是唯一擁有華人黨員的政黨。它可能會面對其他成員黨坐大帶來的壓力。
魯乃補選的議席之爭正好印證交鋒的是公正黨和行動黨。這一場補選給公正黨帶來好運,但也是行動黨惡夢的開始,因為再接下來不知道還會發生甚麼變化?
指被再三打壓
就在行動黨傷痛未能平撫之時,又傳開有行動黨人加入公正黨,難怪行動黨老大林吉祥感到失望與憤怒,並間接指責公正黨未接受魯乃補選的重大教訓。不過他沒有進一步說明是甚麼樣的教訓。我們只能推測林吉祥的憤慨是怪責公正黨一而再,再而三的刺痛或有意打壓行動黨,使行動黨處於不利的地位。
目前情勢發展至此,行動黨或者需要重新檢討它所處的政治地位,同時也要研究一下為何沒有大批人加入行動黨的鬥爭行列?是不是行動黨的雄風不再,或是年輕一代對行動黨的鬥爭方式有保留?倒是最近看到劉天球在白小事件上的表現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一面,而擦出一定火花。如果行動黨能夠把鬥爭的目標放在大問題上,更貼切地接近華社,當有重要的角色扮演,倒不必為了一些退黨人士加入公正黨而耿耿於懷。
當這些人心不在行動黨,又與黨領導格格不入,讓他們轉去其他反對黨陣營好過鼓勵他們加入國陣。如果每個人都有參政和選擇政黨的權力,就不需要成天在“君子協定”中鬥爭。馬華和民政黨不是有人搬來搬去,但這又怎麼樣,甚麼君子協定是綁不了一個人的抉擇。民政黨的雙林議員走向馬華也曾掀起滔天大浪,結果走的走了,反對也反對過了,最後還是塵埃落定。
這強烈說明民主政治底下,用一黨的力量來扼殺或消滅叛黨者或敵對者畢竟不是上上之策。誰知道某個人換黨後不會時來運轉?誰又會知道,當不滿的人走了之後,黨變得“如釋重負”而再重新上路時會走出一個春天來?
由此來分析,公正黨與行動黨之爭是不必要的,也沒甚意義。是人才去那裡都有機會揚眉吐氣,不是人才再給甚麼光環,也是徒然。要來的總要來,要去的總要去,這一來來去去,在政壇已是司空見慣,為甚麼總是放不下這一塊“意氣石頭”? (
Celcom 019 & 013 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伴我行》 資訊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REG SCALL傳到77770,月費RM7.00,更多配套按這裡。
後來據知有了一個“君子協定”,彼此不挖角,而且也在大選期間免傷和氣,低調處理。又聽說行動黨開了一個清單給公正黨,要求後者不要收留那些被指涉及倒林吉祥及卡巴星的黨員或前黨員“蟬過別枝”。
這個“君子協定”不知有甚麼期限?抑或是沒有期限?但既然是“君子協定”,必然沒有法律約束,只有道義或責任之負擔。換句話說,一旦被行動黨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不可以跳到替陣的另一成員黨。這當然是指公正黨,如果是跳到人民黨,當然沒那麼敏感。
沒有法律約束
我們姑且換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如果離開行動黨的人加入人民黨是否不受爭議?若問題不大,將來人民黨併入公正黨,這些人也就是公正黨的黨員,所不同的是繞了一圈來到所要到的地方。
我們覺得這個爭議很有趣,也似乎情感或意氣用事多過理智看待政治鬥爭。例如行動黨不喜歡的人,可以走到國陣去,但不可以走向替陣另一成員黨。這樣的邏輯看來似乎牽強。當然,站在行動黨的立場,這些人是不可以再給予任何機會抬頭,他們若要抬頭,請到國陣探出頭來或另起爐灶,不然的話,將視為破壞替陣的關係。
其實,這話可以分兩頭探討,其一是這些人為甚麼與行動黨領導層有分歧?是這些人叛黨叛原則,抑或是這批人另有想法?其二是這些人既然與行動黨領導層不合,判定他們在反對黨(替陣)內無立足之地?那是否是說,這些人政治立場有問題,不配做反對黨人?
甚麼是反對黨呢?即是說它們居野,沒有政治主導的權力,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以壯大陣容。
公正黨當沒有例外需要有一些知名度的政界人士來加強聲勢。如果墨守成規,反對黨又如何面對執政黨的“兵強馬壯”?其結果是反對黨永遠是反對黨。
我們必須較為公正與客觀地看待行動黨這卅多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先不說已有多少人因政見不合而離開行動黨,就說行動黨在1969年大選崛起後,就不曾認真考慮與其他反對黨合作抗衡執政黨,而是一馬當先以反對黨老大自居,寧可先除掉其他華基反對黨,如社會正義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再下來是全力對付叛黨議員(跳槽到國陣),使他們失去議員資格而在政壇消失。
這種策略從70年代到90年代都發生一定的效用。
不過,行動黨倒是可以與代表不同種族的反對黨合作,如46精神黨。這意味著行動黨以代表華人的反對黨身份和代表馬來人的反對黨可以合作,而不是同屬代表華人的政黨合作。
行動黨在政綱上可以宣稱它是代表多元種族的,但在思想意識上,從來沒有擺脫它是華人反對黨的老大心態,而且認定這個地位是不可動搖和不可改變的。因此當1999年與其他反對黨進行合作時,它面臨一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的改變,因為參與合作的公正黨和人民黨乃至回教黨,都被視為屬馬來人或以馬來人作為主導的政黨,行動黨還是被認為代表華人的反對黨。
可是情勢的發展已非行動黨所能控制。除了回教黨因宗教關係少有華人參加外,公正黨和人民黨就不能拒絕華人參加成為黨員。不論是新人或曾從政的人,當有較多的華人走向公正黨時,意味著在替陣內,行動黨不再是唯一擁有華人黨員的政黨。它可能會面對其他成員黨坐大帶來的壓力。
魯乃補選的議席之爭正好印證交鋒的是公正黨和行動黨。這一場補選給公正黨帶來好運,但也是行動黨惡夢的開始,因為再接下來不知道還會發生甚麼變化?
指被再三打壓
就在行動黨傷痛未能平撫之時,又傳開有行動黨人加入公正黨,難怪行動黨老大林吉祥感到失望與憤怒,並間接指責公正黨未接受魯乃補選的重大教訓。不過他沒有進一步說明是甚麼樣的教訓。我們只能推測林吉祥的憤慨是怪責公正黨一而再,再而三的刺痛或有意打壓行動黨,使行動黨處於不利的地位。
目前情勢發展至此,行動黨或者需要重新檢討它所處的政治地位,同時也要研究一下為何沒有大批人加入行動黨的鬥爭行列?是不是行動黨的雄風不再,或是年輕一代對行動黨的鬥爭方式有保留?倒是最近看到劉天球在白小事件上的表現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一面,而擦出一定火花。如果行動黨能夠把鬥爭的目標放在大問題上,更貼切地接近華社,當有重要的角色扮演,倒不必為了一些退黨人士加入公正黨而耿耿於懷。
當這些人心不在行動黨,又與黨領導格格不入,讓他們轉去其他反對黨陣營好過鼓勵他們加入國陣。如果每個人都有參政和選擇政黨的權力,就不需要成天在“君子協定”中鬥爭。馬華和民政黨不是有人搬來搬去,但這又怎麼樣,甚麼君子協定是綁不了一個人的抉擇。民政黨的雙林議員走向馬華也曾掀起滔天大浪,結果走的走了,反對也反對過了,最後還是塵埃落定。
這強烈說明民主政治底下,用一黨的力量來扼殺或消滅叛黨者或敵對者畢竟不是上上之策。誰知道某個人換黨後不會時來運轉?誰又會知道,當不滿的人走了之後,黨變得“如釋重負”而再重新上路時會走出一個春天來?
由此來分析,公正黨與行動黨之爭是不必要的,也沒甚意義。是人才去那裡都有機會揚眉吐氣,不是人才再給甚麼光環,也是徒然。要來的總要來,要去的總要去,這一來來去去,在政壇已是司空見慣,為甚麼總是放不下這一塊“意氣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