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華裔人口有600至700萬之間,但與印尼總人口的二億餘萬人來算,華裔只不過佔3%左右。換句話說,華裔在印尼是絕對的少數。有趣的是,華裔人口已佔六七百萬,是東南亞國家中最多華裔的國家,比起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的華人還要多,可是華裔在印尼卻無法成為較大的比例,而且還時不時面對被壓制乃至成為代罪羔羊的對象。
為甚麼華人佔這麼少數,還要成為被重視的一環?這與華人長期以來從事商業活動而在經濟方面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有關。
讓我們嘗試從地理和人口比列對印尼的華裔作一個簡單的瞭解。印尼素有千島之國的稱呼,其中有人居住的島嶼約六千個,並由300個民族群體組成,在人口數量上,它在世界排名第五。
伊斯蘭教(回教)是印尼最主要的宗教,教徒佔人口的87%,基督教5%、天主教近3%、印度教2%及佛教1%。不過,印尼則不明規定凡印尼人必須是回教徒,以致也有少數的印尼人信奉其他宗教。它的情況與馬來西亞不同。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一定是回教徒,而且是與生俱來的。
印尼人未必是回教徒
華人移居印尼的情況與東南亞的其他國家相差無幾,大多數是在西方國家統治時形成的,因為這些殖民地國家需要大量的外來移民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協助地方上的建設和發展,印尼也不例外。根據歷史記載,印尼在公元1596年成為荷蘭的殖民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王國在1511年被葡萄牙侵佔,又於1641年葡萄牙戰敗,落入荷蘭的手中。荷蘭政府於1824年與英國達成協議,讓出馬六甲,換取英國讓出印尼的明古連港,因為在19世紀的時候,英國已崛起成為一個新興的帝國,荷蘭不是其對手,但英國始終未染指印尼,而是讓荷蘭繼續統治)。
1942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佔據了印尼,與馬來西亞一樣,成為日本蝗軍踐踏的領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由蘇加諾領導的反抗運動取得政治權力,於同年8月17日宣佈成為印尼共和國,從此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華人人口又是怎樣在獨立前形成的?這與荷蘭殖民地政府大有關係。在荷蘭統治的最初的二百年,華人移居印尼數目有限,清朝政府也禁止華人向外移民。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西方勢
力坐大,清廷不得不解除海禁。這樣一來,華人便向印尼遷移了。
在1860年時,華人在印民有廿餘萬人。
到了1900年時,華人人口已增加至五十餘萬人。
又過了30年,在1930年,華人人口突破百萬。
由此可見,華人大舉南遷東南亞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那時正值中國軍閥劃據,民不聊生,造成諸多南方省份的華人乘風破浪,千辛萬苦湧向海外。因此,一直到1945年印尼獨立時,華人人口已超過二百萬。這個數目,比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還要多,而且從史料顯示,印尼華人是較早移民的一群。他們比起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更早洞悉先機,懂得經商之道,當然也不忘把中華文化根植印尼。
中華文化和華人人口的發展是成正比例的,因此我們不必驚奇在當時的印尼,華文在華社是十分通行的語文。
這裡,我們有必要交待一下印尼與中國政局的巨大變化,印尼在1945年取得獨立後,對移民實行嚴厲政策,不再允許華人自由出入境。換句話說,印尼政府要限制華人的人口。這與印尼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大有關係。
中國方面,則在1949年由共產黨當政,推行社會主義制度,因而引起印尼武裝部隊的不安。同時,右翼的伊斯蘭教派也開始擔心華人在印尼的活動會傾向中國。雖然蘇卡諾總統少有仇視華人,但基於政權的穩定,印尼政府在1950年起限制外僑的入境人數,主要針對華人。若在印尼違反法律,將遭驅逐出境。與此同時,也對已在印尼定居的華人實施某些限制,例如華人離境去中國,就不能再回來,包括到中國求學的華人,也不得再返家門。政府也設立監督機關,監視華人的活動。
1959年,印尼政府再作規定,凡外僑離開椰加達,必須要領取通行證,而且也限制華人居住的地區,並徵收外僑稅。如果找工作,就要領取外僑工作准證。
接著印尼政府又進一步規定,外僑不能擁有土地,促使華人申請成為公民,也就是歸化成印尼人。根據政府統計,有65%的華人選擇加入印尼籍。種種跡象顯示,印民政府準備對華人採取越來越嚴厲的行動。果然在1960年,政府頒佈的新法令是為排華運動的濫觴。商業部長在1959年規定,縣以下的外僑零售商必須在同年12月31日停止營業。他們的產業將按優先順序被接管。
抑有進者,耶加達市議會於1959年5月禁止廣告牌及店鋪使用中文,接著其他地方市議會也作相應的規定,還有華語唱片被取締。一些華僑學校也被封閉,排華運動掀起序幕。不少華人離開印尼,也有不少年輕人到中國讀書不再回來。
那些參政的華人,同樣被懷疑有政治動機,不可倖免受到對付。凡此種種迫使印尼華人的華文文化被限制乃至窒息。
1965年蘇哈多政變,蘇卡諾遭軟禁,軍人當政底下,政策變本加厲,華人命運更誠惶誠恐,不知當局又要搞甚麼新花樣。當時的蘇哈多組成的反共政府,認定1965年9月30日事件(一批軍官被殺害)是印尼共產黨所策劃的,並得到一部份華人的支持,於是又捲起新一輪的排華運動。
政府制定的政策幾乎使華人失去他們的文化和教育:
(1)所有華僑學校被封閉;
(2)華文報刊和華人社團被查禁;
(3)歡迎華人返中國定居;
(4)政府有權干預私人企業或將之收為國有。
命運繫於政府一念間
印尼華人的命運,全繫於政府一念之間。除了紛紛歸化為印尼籍,使用印尼名外,他們已沒有更好的選擇。那些不同意政府政策的,也只有離開印尼返中國。
從1961年到1965年的排華運動中,迫使至少10萬名華人離開印尼到中國和新加坡及香港定居。反華份子在政府的默許下,推波助瀾地視華人為“黃禍”。一連串的搞事和破壞,莫不針對華人。
因為政治的目的,華人也因此遭殃。鑑於蘇哈多政府強行改變華人的本質,整整30年了,把印尼的華社搞得面目全非。但是否就此連根拔起華人的文化和教育?我們今天又看到甚麼呢?今日印尼華人的心態又是怎樣?我們在下一篇再分析。
(
Celcom 019 & 013 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伴我行》 資訊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REG SCALL傳到77770,月費RM7.00,更多配套按這裡。
為甚麼華人佔這麼少數,還要成為被重視的一環?這與華人長期以來從事商業活動而在經濟方面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有關。
讓我們嘗試從地理和人口比列對印尼的華裔作一個簡單的瞭解。印尼素有千島之國的稱呼,其中有人居住的島嶼約六千個,並由300個民族群體組成,在人口數量上,它在世界排名第五。
伊斯蘭教(回教)是印尼最主要的宗教,教徒佔人口的87%,基督教5%、天主教近3%、印度教2%及佛教1%。不過,印尼則不明規定凡印尼人必須是回教徒,以致也有少數的印尼人信奉其他宗教。它的情況與馬來西亞不同。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一定是回教徒,而且是與生俱來的。
印尼人未必是回教徒
華人移居印尼的情況與東南亞的其他國家相差無幾,大多數是在西方國家統治時形成的,因為這些殖民地國家需要大量的外來移民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協助地方上的建設和發展,印尼也不例外。根據歷史記載,印尼在公元1596年成為荷蘭的殖民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王國在1511年被葡萄牙侵佔,又於1641年葡萄牙戰敗,落入荷蘭的手中。荷蘭政府於1824年與英國達成協議,讓出馬六甲,換取英國讓出印尼的明古連港,因為在19世紀的時候,英國已崛起成為一個新興的帝國,荷蘭不是其對手,但英國始終未染指印尼,而是讓荷蘭繼續統治)。
1942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佔據了印尼,與馬來西亞一樣,成為日本蝗軍踐踏的領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由蘇加諾領導的反抗運動取得政治權力,於同年8月17日宣佈成為印尼共和國,從此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華人人口又是怎樣在獨立前形成的?這與荷蘭殖民地政府大有關係。在荷蘭統治的最初的二百年,華人移居印尼數目有限,清朝政府也禁止華人向外移民。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西方勢
力坐大,清廷不得不解除海禁。這樣一來,華人便向印尼遷移了。
在1860年時,華人在印民有廿餘萬人。
到了1900年時,華人人口已增加至五十餘萬人。
又過了30年,在1930年,華人人口突破百萬。
由此可見,華人大舉南遷東南亞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那時正值中國軍閥劃據,民不聊生,造成諸多南方省份的華人乘風破浪,千辛萬苦湧向海外。因此,一直到1945年印尼獨立時,華人人口已超過二百萬。這個數目,比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還要多,而且從史料顯示,印尼華人是較早移民的一群。他們比起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更早洞悉先機,懂得經商之道,當然也不忘把中華文化根植印尼。
中華文化和華人人口的發展是成正比例的,因此我們不必驚奇在當時的印尼,華文在華社是十分通行的語文。
這裡,我們有必要交待一下印尼與中國政局的巨大變化,印尼在1945年取得獨立後,對移民實行嚴厲政策,不再允許華人自由出入境。換句話說,印尼政府要限制華人的人口。這與印尼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大有關係。
中國方面,則在1949年由共產黨當政,推行社會主義制度,因而引起印尼武裝部隊的不安。同時,右翼的伊斯蘭教派也開始擔心華人在印尼的活動會傾向中國。雖然蘇卡諾總統少有仇視華人,但基於政權的穩定,印尼政府在1950年起限制外僑的入境人數,主要針對華人。若在印尼違反法律,將遭驅逐出境。與此同時,也對已在印尼定居的華人實施某些限制,例如華人離境去中國,就不能再回來,包括到中國求學的華人,也不得再返家門。政府也設立監督機關,監視華人的活動。
1959年,印尼政府再作規定,凡外僑離開椰加達,必須要領取通行證,而且也限制華人居住的地區,並徵收外僑稅。如果找工作,就要領取外僑工作准證。
接著印尼政府又進一步規定,外僑不能擁有土地,促使華人申請成為公民,也就是歸化成印尼人。根據政府統計,有65%的華人選擇加入印尼籍。種種跡象顯示,印民政府準備對華人採取越來越嚴厲的行動。果然在1960年,政府頒佈的新法令是為排華運動的濫觴。商業部長在1959年規定,縣以下的外僑零售商必須在同年12月31日停止營業。他們的產業將按優先順序被接管。
抑有進者,耶加達市議會於1959年5月禁止廣告牌及店鋪使用中文,接著其他地方市議會也作相應的規定,還有華語唱片被取締。一些華僑學校也被封閉,排華運動掀起序幕。不少華人離開印尼,也有不少年輕人到中國讀書不再回來。
那些參政的華人,同樣被懷疑有政治動機,不可倖免受到對付。凡此種種迫使印尼華人的華文文化被限制乃至窒息。
1965年蘇哈多政變,蘇卡諾遭軟禁,軍人當政底下,政策變本加厲,華人命運更誠惶誠恐,不知當局又要搞甚麼新花樣。當時的蘇哈多組成的反共政府,認定1965年9月30日事件(一批軍官被殺害)是印尼共產黨所策劃的,並得到一部份華人的支持,於是又捲起新一輪的排華運動。
政府制定的政策幾乎使華人失去他們的文化和教育:
(1)所有華僑學校被封閉;
(2)華文報刊和華人社團被查禁;
(3)歡迎華人返中國定居;
(4)政府有權干預私人企業或將之收為國有。
命運繫於政府一念間
印尼華人的命運,全繫於政府一念之間。除了紛紛歸化為印尼籍,使用印尼名外,他們已沒有更好的選擇。那些不同意政府政策的,也只有離開印尼返中國。
從1961年到1965年的排華運動中,迫使至少10萬名華人離開印尼到中國和新加坡及香港定居。反華份子在政府的默許下,推波助瀾地視華人為“黃禍”。一連串的搞事和破壞,莫不針對華人。
因為政治的目的,華人也因此遭殃。鑑於蘇哈多政府強行改變華人的本質,整整30年了,把印尼的華社搞得面目全非。但是否就此連根拔起華人的文化和教育?我們今天又看到甚麼呢?今日印尼華人的心態又是怎樣?我們在下一篇再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