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蘇哈多以軍人身份於1965年奪權成功後,隔年逼蘇卡諾退位,成為代總統,而後成為總統,一直到1998年被逼下台。前後33年大權在握,把印尼的華人社會全面翻轉,造成今日的印尼華人處在一個微妙的政治格局中。
正因為是政治因素和政治目的,印尼的華人終於在蘇哈多政權底下,被迫脫胎換骨,改名換姓,成了道道地地的印尼人了。
棉蘭的朋友告訴我:印尼華人曾經介入政治,參加政黨,有的擠上前頭,成為政治寵兒,甚至當了部長。曾幾何時,又因幫派之事而失寵。過去曾被蘇哈多指為同情印共,切不斷中國聯繫,遭受政治迫害;後來投向執政集團,又因派系和黨派之爭,弄得兩頭不到岸。說明了少數民族要在政治場爭一片天,極之困難,還是暫時或最好永遠不要與政治掛鉤,站錯邊或情勢有變,又是霉運當頭。
不與政治掛鉤
朋友無限感慨地說,華人在目前還是集中在經濟領域,即使是小本經營,也還是可以生活下去。過去的排華運動之所以不能長久持續下去是因為華人如果災難臨頭,索性關門不做生意,反而使到土生的印尼人面對糧食短缺。這樣的反華,對他們也不合算,政府也會見好就收。
不過,在文化教育上,蘇哈多的一紙通令也真夠絕。他的目的是要在印尼的土地上將華語華文連根拔起,採取強硬的同化政策。這樣一來,經過30年的滄海桑田,印尼華裔都接受印尼文的教育,只有一些人私下補習華語華文;亦有少數人有機會到外國學習母語母文,這種不見天日的私相傳授,與印尼人口相比較,華語華文幾乎失去了蹤影。蘇哈多政權甚至連華文字眼的書報或產品都不准進口。
我參觀了一間印尼最大型的蘇東摩學校,就在棉蘭市內。它分有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又有分校。董事會只一個,但校長有8位之多。老師有600名,學生則有1萬5千名。老師平均月薪約馬幣500元至600元。老師們說,印尼生活水平較低,這樣的收入足夠應付生活費。學生學費平均每月四十元馬幣左右。
這間Sutomo學校原本是華校,蘇哈多當政後被改成印尼文學校。雖然保留董事會(印尼稱為基金會。這是印尼的怪現象,蘇哈多政府不允許華人社團林立,紛紛改成基金會,以限制其活動。所以印尼很多華人團體不是沒註冊,就是用基金會名字註冊)但是屬於私立學校,全面受教育部管制。
這家學校的高中部校長顏鑾娘告訴我,學校不論從幼稚園到高中,一概用印尼文教學。有許多新生代只懂印尼文、不懂華文。學校目前仍然沒有教授華文。她估計即使印尼現政府開放政策,但師資缺乏,要恢復在校內教華文科,恐怕是三五年後的事。
事實上,印尼華裔之所以還有部份懂得華語華文是自己私下學來的。不過,政府允許學校上英文課,因此印尼的學生也懂得一些英文。
由此可看出,印尼的政治把華社搞得難以適從,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沒有自由呼吸的空氣。
但是這種強行同化的政策卻使到印尼華裔採取應變之道。首先他們用印尼名字,現在都不想改回來了(即使現政府允許,他們也認為沒有必要,反正用印尼名可以享有同等的權利,又何需改用中文名讓官方一眼看出你是歸化的公民,這對做生意和謀生也沒有好處),而且講慣印尼語,大家都很熟悉,不以為意了。
其二,他們認為只要允許他們享有經商的自由,也不再有所苛求。其三,他們祈求印尼不要再發生排華事件。這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徒只使所有印尼人處於更不利的地位。
雖然整整一代人從華人被強行同化成印尼人,也遵照政府法令該做的就做,但在法律之外的,華人也有一套對策。絕大多數的印尼華裔都與相同的民族通婚,以致印尼華裔從獨立時的200萬人口,到今天已翻兩番,成為六百餘萬人。這使到華民華裔仍然保留他們的民族本色。
保留華裔血統
為甚麼華裔沒有宗教或種族的束縛又不與當地民族通婚呢?他們的答案是:只有極為少數的華人選擇通婚,絕大多數是保留華裔血統,這也涉及了生活習慣和民族特性的問題。
也許是印尼華裔靠血統凝集,因此今日的印尼華裔還是一個十分明顯的集團。他們在經濟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這個重要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排華運動不能形成持續性的政治活動。如果華人經濟垮了,又靠誰來填補呢?儘管前總統哈比比(過渡總統)曾狂言出口,可用印尼人取代華人的經濟真空,如果華人要走由他們走,結果引來非議。
印尼華裔已是印尼公民,為何要走?印尼仍需要華裔穩定經濟發展。
無可否認,轉入70年代,蘇哈多已知悉與其排斥華人,不如將華人溶入印尼社會,反華浪潮逐漸轉小。雖然仍有零星或個別地方的反華事件,但始終搞不起來。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1998年再掀起排華浪潮。表面是因東南亞金融風暴引致,實則是蘇哈多下台後,哈比比上台觸發派系奪權鬥爭加劇。他們拿華人來出氣和開刀,是一場有組織有策劃的暴亂,企圖以排華來轉移經濟惡化的失責,以形成一股政治勢力。華人一時恐慌,也紛紛離國避開鋒頭。
政治野心家的目的既不能得逞,反華暴亂也不得不平息下來。就連蘇哈多在70年代已看到排華不利於經濟發展,哈比比又能達到甚麼目的呢?選舉結果是哈比比倒台,改為瓦希德當政。
瓦希德被形容為一位有殘缺的總統。他雙目不明,靠耳朵大膽地雷厲風行。先不說他是否有效一改蘇哈多政權失當之處,單就他對華裔的懷柔政策,也贏得華人的信心。瓦希德的接二連三地宣佈印華可以用華語華文,可以用華文名,可以恢複慶祝華人節目,允許華文招牌和華文報刊復甦。華裔在這一片開放聲中,如夢驚醒。他們等足了30年,才感覺到做華人也不錯。不僅是大氣候使然,小氣候也重燃華人的信心。
棉蘭之行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華人社會凝聚力之強,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印華都走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華人還有甚麼困難是不能被克服的?我終於看到印華嶄露出燦爛的微笑。這是中華文明放射的不滅光彩,可以做為華人社會的最大啟示。
(
Celcom 019 & 013 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伴我行》 資訊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REG SCALL傳到77770,月費RM7.00,更多配套按這裡。
正因為是政治因素和政治目的,印尼的華人終於在蘇哈多政權底下,被迫脫胎換骨,改名換姓,成了道道地地的印尼人了。
棉蘭的朋友告訴我:印尼華人曾經介入政治,參加政黨,有的擠上前頭,成為政治寵兒,甚至當了部長。曾幾何時,又因幫派之事而失寵。過去曾被蘇哈多指為同情印共,切不斷中國聯繫,遭受政治迫害;後來投向執政集團,又因派系和黨派之爭,弄得兩頭不到岸。說明了少數民族要在政治場爭一片天,極之困難,還是暫時或最好永遠不要與政治掛鉤,站錯邊或情勢有變,又是霉運當頭。
不與政治掛鉤
朋友無限感慨地說,華人在目前還是集中在經濟領域,即使是小本經營,也還是可以生活下去。過去的排華運動之所以不能長久持續下去是因為華人如果災難臨頭,索性關門不做生意,反而使到土生的印尼人面對糧食短缺。這樣的反華,對他們也不合算,政府也會見好就收。
不過,在文化教育上,蘇哈多的一紙通令也真夠絕。他的目的是要在印尼的土地上將華語華文連根拔起,採取強硬的同化政策。這樣一來,經過30年的滄海桑田,印尼華裔都接受印尼文的教育,只有一些人私下補習華語華文;亦有少數人有機會到外國學習母語母文,這種不見天日的私相傳授,與印尼人口相比較,華語華文幾乎失去了蹤影。蘇哈多政權甚至連華文字眼的書報或產品都不准進口。
我參觀了一間印尼最大型的蘇東摩學校,就在棉蘭市內。它分有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又有分校。董事會只一個,但校長有8位之多。老師有600名,學生則有1萬5千名。老師平均月薪約馬幣500元至600元。老師們說,印尼生活水平較低,這樣的收入足夠應付生活費。學生學費平均每月四十元馬幣左右。
這間Sutomo學校原本是華校,蘇哈多當政後被改成印尼文學校。雖然保留董事會(印尼稱為基金會。這是印尼的怪現象,蘇哈多政府不允許華人社團林立,紛紛改成基金會,以限制其活動。所以印尼很多華人團體不是沒註冊,就是用基金會名字註冊)但是屬於私立學校,全面受教育部管制。
這家學校的高中部校長顏鑾娘告訴我,學校不論從幼稚園到高中,一概用印尼文教學。有許多新生代只懂印尼文、不懂華文。學校目前仍然沒有教授華文。她估計即使印尼現政府開放政策,但師資缺乏,要恢復在校內教華文科,恐怕是三五年後的事。
事實上,印尼華裔之所以還有部份懂得華語華文是自己私下學來的。不過,政府允許學校上英文課,因此印尼的學生也懂得一些英文。
由此可看出,印尼的政治把華社搞得難以適從,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沒有自由呼吸的空氣。
但是這種強行同化的政策卻使到印尼華裔採取應變之道。首先他們用印尼名字,現在都不想改回來了(即使現政府允許,他們也認為沒有必要,反正用印尼名可以享有同等的權利,又何需改用中文名讓官方一眼看出你是歸化的公民,這對做生意和謀生也沒有好處),而且講慣印尼語,大家都很熟悉,不以為意了。
其二,他們認為只要允許他們享有經商的自由,也不再有所苛求。其三,他們祈求印尼不要再發生排華事件。這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徒只使所有印尼人處於更不利的地位。
雖然整整一代人從華人被強行同化成印尼人,也遵照政府法令該做的就做,但在法律之外的,華人也有一套對策。絕大多數的印尼華裔都與相同的民族通婚,以致印尼華裔從獨立時的200萬人口,到今天已翻兩番,成為六百餘萬人。這使到華民華裔仍然保留他們的民族本色。
保留華裔血統
為甚麼華裔沒有宗教或種族的束縛又不與當地民族通婚呢?他們的答案是:只有極為少數的華人選擇通婚,絕大多數是保留華裔血統,這也涉及了生活習慣和民族特性的問題。
也許是印尼華裔靠血統凝集,因此今日的印尼華裔還是一個十分明顯的集團。他們在經濟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這個重要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排華運動不能形成持續性的政治活動。如果華人經濟垮了,又靠誰來填補呢?儘管前總統哈比比(過渡總統)曾狂言出口,可用印尼人取代華人的經濟真空,如果華人要走由他們走,結果引來非議。
印尼華裔已是印尼公民,為何要走?印尼仍需要華裔穩定經濟發展。
無可否認,轉入70年代,蘇哈多已知悉與其排斥華人,不如將華人溶入印尼社會,反華浪潮逐漸轉小。雖然仍有零星或個別地方的反華事件,但始終搞不起來。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1998年再掀起排華浪潮。表面是因東南亞金融風暴引致,實則是蘇哈多下台後,哈比比上台觸發派系奪權鬥爭加劇。他們拿華人來出氣和開刀,是一場有組織有策劃的暴亂,企圖以排華來轉移經濟惡化的失責,以形成一股政治勢力。華人一時恐慌,也紛紛離國避開鋒頭。
政治野心家的目的既不能得逞,反華暴亂也不得不平息下來。就連蘇哈多在70年代已看到排華不利於經濟發展,哈比比又能達到甚麼目的呢?選舉結果是哈比比倒台,改為瓦希德當政。
瓦希德被形容為一位有殘缺的總統。他雙目不明,靠耳朵大膽地雷厲風行。先不說他是否有效一改蘇哈多政權失當之處,單就他對華裔的懷柔政策,也贏得華人的信心。瓦希德的接二連三地宣佈印華可以用華語華文,可以用華文名,可以恢複慶祝華人節目,允許華文招牌和華文報刊復甦。華裔在這一片開放聲中,如夢驚醒。他們等足了30年,才感覺到做華人也不錯。不僅是大氣候使然,小氣候也重燃華人的信心。
棉蘭之行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華人社會凝聚力之強,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印華都走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華人還有甚麼困難是不能被克服的?我終於看到印華嶄露出燦爛的微笑。這是中華文明放射的不滅光彩,可以做為華人社會的最大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