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公會在最近的代表大會上,提出了“魚頭論”。意思是說領導層之間出現了問題,因此總會長林良實坦誠“魚頭有發臭”,但署理總會長林亞禮馬上表態他沒有攪局,魚頭若有發臭,不是他的事。
我對於用魚頭來形容領導層有些困擾。因為一般上魚頭只有一個,如果整個黨如同一條魚,那麼魚頭肯定是總會長,林亞禮也不過是魚身上的一個重要部份,是魚的眼睛或嘴巴?還是魚尾?照目前的情勢來看,林亞禮是魚尾。他試圖左右了魚走的方向,而偏偏魚頭又不聽魚尾使喚,弄到魚頭和魚尾“打架”起來,所以魚身(黨員)身處其中,不知導向哪裡走?
魚頭只有一個
把署理總會長比喻為魚尾或者比較貼切。這個職位說高很高,說權大倒不見得,只要總會長不放權,署理總會長就是一個徒有高位而未有權力的“閒職”。例如李三春時代,他就把署理總會長的職權“冷凍”起來,使曾永森在黨內無角色可扮演。又例如何文翰當了署理總會長(因曾永森在1979年角逐總會長但失敗,留下署理總會長給其人馬何文翰攻打,結果勝出),命運更不好受,在黨內如同“閒人”甚麼事也做不來。
由此可見,署理總會長一職要看他是否是總會長的人馬,也要看其官職的份量,如果連官職也沒有,就難有效扮演其角色。林亞禮在1999年不參加大選,不做部長後,就是面對今日的窘境,剩下林良實獨領風騷。
社會是現實的,政黨也一樣。尤其是在執政黨內,一位領袖有沒有官職將取決於他有多少的追隨著。若是沒有實權在握,要發揮權威是極有限的。
當然,以馬華目前的情況,不是人人都可以爭出頭,也不是黨員都有機會拼出春天來。它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要攀上黨中央是要看有沒有人提拔,而要擠入領導核心,則是難上加難。
我們都知道,馬華有一個會長理事會,是屬於權力核心,經常討論重要的問題,但也不盡然。有時候是總會長的決定權力駕凌一切之上。總會長要具有這種份量,就非得在黨內塑造不可動搖乃至不可取代的形象。否則就是意見多多,礙手礙腳。
林良實在大選後發現林亞禮的不甘沉默,時不時施一些壓力給總會長,要後者加快對黨領導的調整和改變。如果由林良實親口否定林亞禮的要求,又顯得不夠風度和不民主。最好的方法是從內部引發魚身震動,在浪裡翻滾。這樣魚頭加上魚身的配合,則魚尾一點作用也沒有。
署理總會長一職被架空權力已有先例,再引用多一次,也不是獨創。於是,馬華代表大會上就上演一幕“魚頭記”。表面上是把問題浮上檯面,讓黨員“評評理”,可是這深奧的“魚頭論”又有幾人瞭解其隱藏著的玄機?就我們看來,林良實這一招叫著“聲東擊西”,實則希望魚尾知難而退,不要老是和魚頭過意不去。魚頭要“按兵不動”,“保持現狀”,慢慢地在風浪中靠著海岸(國陣)的保護享受這得來不易的成果。
可是不聽話的魚尾一直搖個不停,弄得魚頭“暈頭轉向”,唯有動員魚身來保駕,只要魚身也不轉動,則魚尾難成大氣候,充其量不過是在這混濁的港灣掀起一陣漣漪。
如果老大不發魚頭論,老二的“配套方案”可能成為強勢,引發魚身也跟著搖動,就會使魚頭不得不接受魚身和魚尾的意旨行事。
現在魚頭論一發,不是把問題解決,而是要制止不聽話的魚尾不要再左右魚頭的方向。果然“大多數”黨內的意見出籠了。最明顯的莫過於拋出了“家和萬事興”,不要再吵了,暫時擱置“配套方案”,大家跟著魚頭走,則一切都會安然無恙。
林亞禮即使心裡有一百個不服,除了接受這種“維持現狀”的言論外,他又能再多說些甚麼呢?林良實的高明就在於他“以靜制動”,並在恰當的時刻默許幹部發起攻擊林亞禮的輿論,讓人感覺到林亞禮是在“逼宮”,而不是在振興黨。這就頓使林亞禮再一次處於下風。
領袖在位過久
歸根結底,是馬華領導層中對黨領袖在位過久產生的一種自然的反射。林良實無疑是馬華黨內在位最久的總會長。從1986年到今天,已做足15年的總會長,而創黨元老陳禎祿不過在位9年(1949-1958年),林蒼佑則只有2年(1958-1960),陳修信在位13年(1961-1974年),李三春在位7年(1974-1981年),陳群川在位2年(1984-1986年)。
林良實以其政治手腕牢控馬華命運,一直未逢敵手。最主要的敵手李金獅經他幾回合的耍來弄去,只好認命退出政壇。林亞禮的頑強鬥志固然叫黨內的人欣賞,但論功力和手段,遠不如林良實的淋漓盡致。
無論如何,林良實當了這麼久的總會長,在1999年統領馬華大勝卻又無法突破,自然給黨內的異議份子一個“討伐”的機會。加上近些年來的各項公私兩事纏身,也夠林良實累煩了。難怪有人認為做夠了,何妨讓新人一個機會,所謂配套方案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被提出來的。
但配套方案行得通嗎?關鍵不在於林亞禮能否用排山倒海的力量來進行“兵諫”,而在於林良實會不會也萌去意。假如林良實不下台,林亞禮是無可奈何的。馬華的黨選是一層疊一層,領導人永遠是佔優勢的。正如當年陳修信不退,李三春是逼不來的;同樣的,李三春不退,誰又能動搖他甚麼呢?今天的林良實就是汲取前輩的經驗,坐鎮在最高地位,要推下來得要經過層層防線。林亞禮試圖從另一方面,即密談中找出路,顯然是叩錯門,進錯房間。
不過,林良實也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黨員也許會問:老大,你究竟是要留還是要去?有沒有訂下時間表?馬華面對的問題夠多了,再加上魚頭論問題,顯得更加複雜,長此下去,終非善策。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我對於用魚頭來形容領導層有些困擾。因為一般上魚頭只有一個,如果整個黨如同一條魚,那麼魚頭肯定是總會長,林亞禮也不過是魚身上的一個重要部份,是魚的眼睛或嘴巴?還是魚尾?照目前的情勢來看,林亞禮是魚尾。他試圖左右了魚走的方向,而偏偏魚頭又不聽魚尾使喚,弄到魚頭和魚尾“打架”起來,所以魚身(黨員)身處其中,不知導向哪裡走?
魚頭只有一個
把署理總會長比喻為魚尾或者比較貼切。這個職位說高很高,說權大倒不見得,只要總會長不放權,署理總會長就是一個徒有高位而未有權力的“閒職”。例如李三春時代,他就把署理總會長的職權“冷凍”起來,使曾永森在黨內無角色可扮演。又例如何文翰當了署理總會長(因曾永森在1979年角逐總會長但失敗,留下署理總會長給其人馬何文翰攻打,結果勝出),命運更不好受,在黨內如同“閒人”甚麼事也做不來。
由此可見,署理總會長一職要看他是否是總會長的人馬,也要看其官職的份量,如果連官職也沒有,就難有效扮演其角色。林亞禮在1999年不參加大選,不做部長後,就是面對今日的窘境,剩下林良實獨領風騷。
社會是現實的,政黨也一樣。尤其是在執政黨內,一位領袖有沒有官職將取決於他有多少的追隨著。若是沒有實權在握,要發揮權威是極有限的。
當然,以馬華目前的情況,不是人人都可以爭出頭,也不是黨員都有機會拼出春天來。它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要攀上黨中央是要看有沒有人提拔,而要擠入領導核心,則是難上加難。
我們都知道,馬華有一個會長理事會,是屬於權力核心,經常討論重要的問題,但也不盡然。有時候是總會長的決定權力駕凌一切之上。總會長要具有這種份量,就非得在黨內塑造不可動搖乃至不可取代的形象。否則就是意見多多,礙手礙腳。
林良實在大選後發現林亞禮的不甘沉默,時不時施一些壓力給總會長,要後者加快對黨領導的調整和改變。如果由林良實親口否定林亞禮的要求,又顯得不夠風度和不民主。最好的方法是從內部引發魚身震動,在浪裡翻滾。這樣魚頭加上魚身的配合,則魚尾一點作用也沒有。
署理總會長一職被架空權力已有先例,再引用多一次,也不是獨創。於是,馬華代表大會上就上演一幕“魚頭記”。表面上是把問題浮上檯面,讓黨員“評評理”,可是這深奧的“魚頭論”又有幾人瞭解其隱藏著的玄機?就我們看來,林良實這一招叫著“聲東擊西”,實則希望魚尾知難而退,不要老是和魚頭過意不去。魚頭要“按兵不動”,“保持現狀”,慢慢地在風浪中靠著海岸(國陣)的保護享受這得來不易的成果。
可是不聽話的魚尾一直搖個不停,弄得魚頭“暈頭轉向”,唯有動員魚身來保駕,只要魚身也不轉動,則魚尾難成大氣候,充其量不過是在這混濁的港灣掀起一陣漣漪。
如果老大不發魚頭論,老二的“配套方案”可能成為強勢,引發魚身也跟著搖動,就會使魚頭不得不接受魚身和魚尾的意旨行事。
現在魚頭論一發,不是把問題解決,而是要制止不聽話的魚尾不要再左右魚頭的方向。果然“大多數”黨內的意見出籠了。最明顯的莫過於拋出了“家和萬事興”,不要再吵了,暫時擱置“配套方案”,大家跟著魚頭走,則一切都會安然無恙。
林亞禮即使心裡有一百個不服,除了接受這種“維持現狀”的言論外,他又能再多說些甚麼呢?林良實的高明就在於他“以靜制動”,並在恰當的時刻默許幹部發起攻擊林亞禮的輿論,讓人感覺到林亞禮是在“逼宮”,而不是在振興黨。這就頓使林亞禮再一次處於下風。
領袖在位過久
歸根結底,是馬華領導層中對黨領袖在位過久產生的一種自然的反射。林良實無疑是馬華黨內在位最久的總會長。從1986年到今天,已做足15年的總會長,而創黨元老陳禎祿不過在位9年(1949-1958年),林蒼佑則只有2年(1958-1960),陳修信在位13年(1961-1974年),李三春在位7年(1974-1981年),陳群川在位2年(1984-1986年)。
林良實以其政治手腕牢控馬華命運,一直未逢敵手。最主要的敵手李金獅經他幾回合的耍來弄去,只好認命退出政壇。林亞禮的頑強鬥志固然叫黨內的人欣賞,但論功力和手段,遠不如林良實的淋漓盡致。
無論如何,林良實當了這麼久的總會長,在1999年統領馬華大勝卻又無法突破,自然給黨內的異議份子一個“討伐”的機會。加上近些年來的各項公私兩事纏身,也夠林良實累煩了。難怪有人認為做夠了,何妨讓新人一個機會,所謂配套方案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被提出來的。
但配套方案行得通嗎?關鍵不在於林亞禮能否用排山倒海的力量來進行“兵諫”,而在於林良實會不會也萌去意。假如林良實不下台,林亞禮是無可奈何的。馬華的黨選是一層疊一層,領導人永遠是佔優勢的。正如當年陳修信不退,李三春是逼不來的;同樣的,李三春不退,誰又能動搖他甚麼呢?今天的林良實就是汲取前輩的經驗,坐鎮在最高地位,要推下來得要經過層層防線。林亞禮試圖從另一方面,即密談中找出路,顯然是叩錯門,進錯房間。
不過,林良實也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黨員也許會問:老大,你究竟是要留還是要去?有沒有訂下時間表?馬華面對的問題夠多了,再加上魚頭論問題,顯得更加複雜,長此下去,終非善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