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幣會不會再貶值?或撤消資管,讓它在市場自由浮動?已成為時下的熱門課題。有人說馬幣兌美元將再行調整,大概降幅會在百份之十左右,也有人說政府會堅持馬幣現有兌美元匯率。
在很多時候和很多場合,政府部長和高官一再強調絕無此事。但在3月28日,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說:“只有在毗鄰國家貨幣率下降20%的情況下,馬來西亞才會考慮調整零吉兌美元的固定匯率,目前政府不認為需要作改變。”
提到幣值波動,相信大家記憶猶新。那是1997年金融風暴後,馬幣就一直處於弱勢,對美元有降無升。原本是馬幣2.50元兌1美元。這是多年來維持的匯率,大家都十分習慣和自然。
當馬幣堅挺在兌1美元為2.50元水平時,大家都引以為豪。尤其是出國旅行或做生意時,馬幣顯得十分有價值,而且票值很高,這種長期種下的成果令人津津樂道。
曾幾何時,在1997年後,馬幣的穩固竟然被沖得跌跌晃晃,每時每刻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關注馬幣走勢。當它從2.50元跌到3元時,人人都睜大眼睛不知如何是好。不過也有人出面安慰,說是短期性的,很快又恢復原來水平。豈知言猶在耳,馬幣又應聲而跌。最令人膽戰心驚是跌破4元時,人人都感到情況不妙,深怕還會再跌,不少人馬上轉成美元以策安穩。當然也有不少人靜觀其變,或因手頭缺乏現金,要兌換也沒錢換來收。
馬幣一年貶近一半
緊跟著馬幣滑到危險的4元8角水平時,市場掀起驚慌。沒有人相信在短短的一年之內,馬幣竟貶了幾近一半,令人難以置信。
我記得當馬幣兌美元起到4.80對1或甚至4.90兌1時,金融界的朋友說,要換快換,否則會跌破5元。當時心想,從外國來貨,船尚未泊岸,竟會從3.30起到4.50,前後不過兩個月的時間,簡直是匪夷所思。如果真是今日不知明白事,也不知道生意該如何做?
1998年9月,首相直接了當宣佈馬幣兌美元的匯率固定在3.80元水平。換句話說,不論外邊的貨幣如何變動,馬幣就定在這一點上,使從事進出口貨的生意人都有所適從。
首相當時宣佈此應變措施時,稱之為“貨幣管制”政策。固定匯率不過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其他的撤資稅及出國攜款受限制等等,都立即生效。從那一刻起,馬幣不再自由浮動,其他國家本來也向遊客收馬幣的,馬上煞車。馬幣在外面的世界自我除牌。
我還記得那時要出國,被交待錢不可多帶,馬幣也只能限1千元,用時要填表格。這不期然地讓我想起多年前到中國做生意時,有一次在廈門海關被卡住,海關官員問我為甚麼帶2萬美金入境?我說要來中國買貨,那位女的還是不能明白做生意要帶算萬的現款。她告訴我,中國人外出只能帶限量錢出門,你為甚麼要帶算萬的?在她不能理解底下,我告訴她,如果不帶錢來買貨,對方會賣給我嗎?我需要現款付錢,後來她請示上司才放人。
這件事使我想到貨幣管制可能帶來的麻煩。如果碰上好官員,就明白事理;碰上教條主義的,你就不知該怎麼說?
因此,當1998年後馬來西亞也實施這樣的出入境限制時,我感覺到我們是在後退不是前進。大概是投訴的人太多,去年起又取消這樣的限制。不過,凡是有出國經驗的人,都會對馬幣的措施感到不便,也幾乎使人覺得臉上缺乏光彩。因為,我們的馬幣對方不收,也不換。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貨幣管制在持定的時間和特殊的情況下也有其穩定市場的作用。可是,如果這政策走了一段時日,約莫兩年半左右,仍然不作調整的話,其弊端難免顯露。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一項來自外國的報導說,9個月以來,馬幣已流失55億美元。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金近290億美元,比去年減少了。中央銀行的解釋說,動用一部份提早還外債,但也不否認有些跨國公司在貨物出口後,把錢留在外國,反正仍由總公司操控。對跨國公司而言,錢放在那裡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項市面流傳的消息說,有一些有錢人已先後把錢調到外國銀行或香港或新加坡或其他地方,主要的理由是他們擔心馬幣會再貶值。
不論用甚麼方法把錢調出國外,都是做生意人常有的手法。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當信心危機未消失前,他們的消極做法是把錢帶走。
沒信心就把錢帶走
對馬幣走勢不利的是,近來鄰國的貨幣對馬幣都有些許的降低。不論是星元、印尼盾或泰銖,雖對美元疲弱,但也間接上調整與馬幣的兌換率。
目前尚未達到20%的變動水平,如果真的是波動率在20%,則我國不得不重新評估馬幣的價值,因為這將導致對出口不利,難與鄰國競爭。
再有一項消息是,人民幣在金融風暴後,堅持不貶值。如果它對美元的價值調低,馬來西亞也不可倖免要調整。
讓我們面對現實,馬來西亞的貿易額(進出口)有一半是靠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現在美國經濟放緩,減少入口;日本經濟依然萎靡不振;新加坡的貨幣也調低應對;馬來西亞要頂住外來的衝擊也著實不容易。
調查顯示,外來投資與金融風暴前相比,平均已少了一半有餘。原本有85億美元,在1999年則剩45億美元,接下來則是有減無增。
尤其嚴重的是跨國公司從大馬撤走工廠或公司,造成工人失業,此情況令人擔憂會惡化。
最近政府有宣佈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預見到消費市場轉弱,鼓勵人民消費。政府也撥鉅款增加公共開支,以保持經濟活力。
比較優勢的是國民儲備仍居高不下,約四十巴仙左右。通膨受到控制,未過於衝擊人民生活。只是,當國際經濟有變時,我們能置身度外嗎?這就是人們對馬幣可能會變的最大原因之一。
如果政府面對這樣的壓力,貨幣管制政策顯然已受到嚴竣的挑戰。政府該如何從中迎接和擊退再一輪的經濟危機,是人們在拭目以待的。最近的措施只是權宜之計,尚未見有斧底抽薪之策。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在很多時候和很多場合,政府部長和高官一再強調絕無此事。但在3月28日,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說:“只有在毗鄰國家貨幣率下降20%的情況下,馬來西亞才會考慮調整零吉兌美元的固定匯率,目前政府不認為需要作改變。”
提到幣值波動,相信大家記憶猶新。那是1997年金融風暴後,馬幣就一直處於弱勢,對美元有降無升。原本是馬幣2.50元兌1美元。這是多年來維持的匯率,大家都十分習慣和自然。
當馬幣堅挺在兌1美元為2.50元水平時,大家都引以為豪。尤其是出國旅行或做生意時,馬幣顯得十分有價值,而且票值很高,這種長期種下的成果令人津津樂道。
曾幾何時,在1997年後,馬幣的穩固竟然被沖得跌跌晃晃,每時每刻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關注馬幣走勢。當它從2.50元跌到3元時,人人都睜大眼睛不知如何是好。不過也有人出面安慰,說是短期性的,很快又恢復原來水平。豈知言猶在耳,馬幣又應聲而跌。最令人膽戰心驚是跌破4元時,人人都感到情況不妙,深怕還會再跌,不少人馬上轉成美元以策安穩。當然也有不少人靜觀其變,或因手頭缺乏現金,要兌換也沒錢換來收。
馬幣一年貶近一半
緊跟著馬幣滑到危險的4元8角水平時,市場掀起驚慌。沒有人相信在短短的一年之內,馬幣竟貶了幾近一半,令人難以置信。
我記得當馬幣兌美元起到4.80對1或甚至4.90兌1時,金融界的朋友說,要換快換,否則會跌破5元。當時心想,從外國來貨,船尚未泊岸,竟會從3.30起到4.50,前後不過兩個月的時間,簡直是匪夷所思。如果真是今日不知明白事,也不知道生意該如何做?
1998年9月,首相直接了當宣佈馬幣兌美元的匯率固定在3.80元水平。換句話說,不論外邊的貨幣如何變動,馬幣就定在這一點上,使從事進出口貨的生意人都有所適從。
首相當時宣佈此應變措施時,稱之為“貨幣管制”政策。固定匯率不過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其他的撤資稅及出國攜款受限制等等,都立即生效。從那一刻起,馬幣不再自由浮動,其他國家本來也向遊客收馬幣的,馬上煞車。馬幣在外面的世界自我除牌。
我還記得那時要出國,被交待錢不可多帶,馬幣也只能限1千元,用時要填表格。這不期然地讓我想起多年前到中國做生意時,有一次在廈門海關被卡住,海關官員問我為甚麼帶2萬美金入境?我說要來中國買貨,那位女的還是不能明白做生意要帶算萬的現款。她告訴我,中國人外出只能帶限量錢出門,你為甚麼要帶算萬的?在她不能理解底下,我告訴她,如果不帶錢來買貨,對方會賣給我嗎?我需要現款付錢,後來她請示上司才放人。
這件事使我想到貨幣管制可能帶來的麻煩。如果碰上好官員,就明白事理;碰上教條主義的,你就不知該怎麼說?
因此,當1998年後馬來西亞也實施這樣的出入境限制時,我感覺到我們是在後退不是前進。大概是投訴的人太多,去年起又取消這樣的限制。不過,凡是有出國經驗的人,都會對馬幣的措施感到不便,也幾乎使人覺得臉上缺乏光彩。因為,我們的馬幣對方不收,也不換。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貨幣管制在持定的時間和特殊的情況下也有其穩定市場的作用。可是,如果這政策走了一段時日,約莫兩年半左右,仍然不作調整的話,其弊端難免顯露。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一項來自外國的報導說,9個月以來,馬幣已流失55億美元。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金近290億美元,比去年減少了。中央銀行的解釋說,動用一部份提早還外債,但也不否認有些跨國公司在貨物出口後,把錢留在外國,反正仍由總公司操控。對跨國公司而言,錢放在那裡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項市面流傳的消息說,有一些有錢人已先後把錢調到外國銀行或香港或新加坡或其他地方,主要的理由是他們擔心馬幣會再貶值。
不論用甚麼方法把錢調出國外,都是做生意人常有的手法。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當信心危機未消失前,他們的消極做法是把錢帶走。
沒信心就把錢帶走
對馬幣走勢不利的是,近來鄰國的貨幣對馬幣都有些許的降低。不論是星元、印尼盾或泰銖,雖對美元疲弱,但也間接上調整與馬幣的兌換率。
目前尚未達到20%的變動水平,如果真的是波動率在20%,則我國不得不重新評估馬幣的價值,因為這將導致對出口不利,難與鄰國競爭。
再有一項消息是,人民幣在金融風暴後,堅持不貶值。如果它對美元的價值調低,馬來西亞也不可倖免要調整。
讓我們面對現實,馬來西亞的貿易額(進出口)有一半是靠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現在美國經濟放緩,減少入口;日本經濟依然萎靡不振;新加坡的貨幣也調低應對;馬來西亞要頂住外來的衝擊也著實不容易。
調查顯示,外來投資與金融風暴前相比,平均已少了一半有餘。原本有85億美元,在1999年則剩45億美元,接下來則是有減無增。
尤其嚴重的是跨國公司從大馬撤走工廠或公司,造成工人失業,此情況令人擔憂會惡化。
最近政府有宣佈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預見到消費市場轉弱,鼓勵人民消費。政府也撥鉅款增加公共開支,以保持經濟活力。
比較優勢的是國民儲備仍居高不下,約四十巴仙左右。通膨受到控制,未過於衝擊人民生活。只是,當國際經濟有變時,我們能置身度外嗎?這就是人們對馬幣可能會變的最大原因之一。
如果政府面對這樣的壓力,貨幣管制政策顯然已受到嚴竣的挑戰。政府該如何從中迎接和擊退再一輪的經濟危機,是人們在拭目以待的。最近的措施只是權宜之計,尚未見有斧底抽薪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