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於3月27日發表“新經濟配套策略”以刺激國內消費和提高經濟活力不久後,又於4月3日在國會提呈第3經濟展望綱領。前者是應變之急,後者是未來10年的經濟走向。雖然兩者之間是不同性質,卻是相互關連的,也可從中窺見政府的經濟政策不是孤立性,而是與全球的變化大有關係。
但經濟指標能否達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如何溶合於全球化經濟的挑戰和應變之道。
首先,我們看到財政部長敦達因於去年11月提出的財政預算案,對國家的經濟走勢仍然看好,且預測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會維持在7%的水平。但才過了4個月,政府又不得不提出配套策略,顯然是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非得下重藥不可。
因此,我們看到配套的策略涵蓄兩個大方向,其一是鼓勵國人增加消費,以使市場活躍,包括減少僱員繳公積金2%,取消信用卡50元的政府稅,並規定金融機構必須保持放貸成長的8%,目的是讓人民手頭有錢(或信用卡或向銀行借貸)在市場上使用,避免因收入縮水而減少開支,使市場陷入不景狀況。
其二是政府本身也動用資金30億元作為公共開支,投入基建方面。這是在原訂的288億元開支另外再注入30億元。政府的目的是通過公共建設,讓承包商有生意做,也協助建築工人有工作做,不致因私人企業界停滯工程或放緩建設而造成失業情況嚴重。
從宏觀上來說,政府是希望通過兩方面來抉持正在下跌的經濟。既然私人企業界的經濟“捉襟見肘”,唯有動用國庫的資金來抵銷私人企業資金不足所引發的惡性後果。但與此同時,政府的力量又有限,因此也只好鼓勵國人增加消費。因為,此時此刻鼓勵國人集資再作投資已“遠水救不了近火”,況且也不知投資哪個行業會賺錢。過去有股民作長短線投資或投機以套取資金,現在連公司上市或增加集資也變得很辛苦,可見人民手頭上的流動資金十分有限,於是政府不得不要求人民多用錢。
鼓勵人民多消費顯然是向傳統挑戰。很久以來,我們的教育課本就不斷強調“節儉是美德”和“儲蓄是良策”,反對奢侈和多用錢,更反對使用未來錢,比如你賺一元,要存50角,只用一半。即使沒辦法做到,也要有一些儲蓄,不然要急用時,可就“求救無門”了。
正因為這樣的教育發生作用,我國的國民儲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9%,但這個居高不下的比例政府認為太高了,況且把錢存在銀行有利息可拿,而銀行有了大把錢,若未適當的放貸出去,可就應付不了存款利息的付給。
因此,馬哈迪醫生在提出第3經濟展望綱領中,希望未來10年國民儲蓄降至31.9%。換句話說,錢要拿來多用,儲蓄要適量的減低,但這又牽涉到國家的制度問題。我們尚不是一個福利國,國民養老和治病得自行解決,雖有政府醫院,也是僧多粥少。
在這種情形下,國民增加開銷的效益可能沒有期望中的好。因為人們的心理存有一個陰影,那就是擔心經濟好轉不起來,不多存點錢以備應急,豈不是“咎由自取”?
這種信心不足或說信心危機又牽動到國家的經濟狀況。以目前的形勢,我們要面對的是波動和收縮的經濟。貿工部長拉菲達承認,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已走下坡。1999年,我國的貿易盈餘有7百30億元,而在2000年則降至盈餘6百零9億元。
抑有進者,部長說,轉入今年以來,情況未見好轉。今年正月出口總值2百81億元,較去年12月份的3百零2億元少37%。
入口方面剛好相反,今年正月份入口總值是2百50億元,去年12月則是2百47億元,相比之下,入口增加12%。
這樣一來,今年正月份的貿易總值的盈餘已降至31億元,去年12月份的盈餘是55億元,降了43.6%。
由於我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器和電子零件,在美國經濟硬著陸後,已減少入口數量,致使我國的出口優勢頓受影響。雖然2月份的貿易盈餘已提升至65億元,但主要是入口稅減所致。
如果美國和日本及新加坡減少入口我國的產品,那今年之內要取得貿易盈餘是不簡單的任務。有鑑於西方國家的經濟放緩,我們已不能樂觀,認為會維持去年的貿易盈餘額。萬一出現負數,又沒有可觀的外來直接投資頂住的話,恐怕會使經濟壓力更沉重。
我們在這方面有注意到,馬華工商聯合會要求政府檢討貨幣管制政策,讓馬幣在市場自由浮動,該降就降(有人估計是馬幣4.20元兌1美元)。這主要是擔心馬幣若維持固定水平,商家的出口優勢會面對鄰國的激烈競爭而失去客戶。
再者,商家也看到外匯嚴重流失,致我國的外匯儲備金剩下290億美元。若再不斷流失,後果將會更趨嚴重。
當然政府的目的是又要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低失業率,以確保第3經濟展望網領得以逐步落實。但在目前的全球化衝擊下,我們可能會“順得哥來失嫂意”,那就是,盡量調動國內的資金來彌補外匯的流失。可是,這主觀的願望可能不容易達致,因為信心的動搖是需要用整體的保證來穩住的。個別的措施可能產生短期的效果,長遠來說,我們又要在安定中求生存和發展。馬哈迪也正不斷地強調這一重要因素,而我們又看到甚麼樣的局面出現呢?
另一方面,我們正在擔心外資會陸續撤走工廠,增加失業浪潮;建築領域幾被凍結,成長只預測1%(因建成的商宇嚴重過剩)。直接和間接靠建築業謀生的人又該怎麼辦?政府的公共建設提供的就業率是否能吸納這些龐大的隊伍呢?
經濟學家認為今次的經濟危機影響層面相當大,比起1997年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97年被燒到的是大企業首當其衝,今次則燒及百姓。已有工廠陸續關閉,市場商業蕭條,真正喊苦的人越來越多,顯示這一波的經濟惡浪會更加猛烈。
如果我們要展望未來10年能按綱領走,那麼眼前接踵而來的經濟問題不得不正視。或者除了經濟配套外,我們還需要更加重視的是重建信心的問題,以消除人民心理上的信心危機,而這又關係到政治和民主的範疇了。
這就是說,政治配套是與經濟配套相輔成行的。如果沒有在政治中尋求共識,經濟配套將會面對阻力而不利於第3經濟展望綱領的推行。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但經濟指標能否達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如何溶合於全球化經濟的挑戰和應變之道。
首先,我們看到財政部長敦達因於去年11月提出的財政預算案,對國家的經濟走勢仍然看好,且預測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會維持在7%的水平。但才過了4個月,政府又不得不提出配套策略,顯然是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非得下重藥不可。
因此,我們看到配套的策略涵蓄兩個大方向,其一是鼓勵國人增加消費,以使市場活躍,包括減少僱員繳公積金2%,取消信用卡50元的政府稅,並規定金融機構必須保持放貸成長的8%,目的是讓人民手頭有錢(或信用卡或向銀行借貸)在市場上使用,避免因收入縮水而減少開支,使市場陷入不景狀況。
其二是政府本身也動用資金30億元作為公共開支,投入基建方面。這是在原訂的288億元開支另外再注入30億元。政府的目的是通過公共建設,讓承包商有生意做,也協助建築工人有工作做,不致因私人企業界停滯工程或放緩建設而造成失業情況嚴重。
從宏觀上來說,政府是希望通過兩方面來抉持正在下跌的經濟。既然私人企業界的經濟“捉襟見肘”,唯有動用國庫的資金來抵銷私人企業資金不足所引發的惡性後果。但與此同時,政府的力量又有限,因此也只好鼓勵國人增加消費。因為,此時此刻鼓勵國人集資再作投資已“遠水救不了近火”,況且也不知投資哪個行業會賺錢。過去有股民作長短線投資或投機以套取資金,現在連公司上市或增加集資也變得很辛苦,可見人民手頭上的流動資金十分有限,於是政府不得不要求人民多用錢。
鼓勵人民多消費顯然是向傳統挑戰。很久以來,我們的教育課本就不斷強調“節儉是美德”和“儲蓄是良策”,反對奢侈和多用錢,更反對使用未來錢,比如你賺一元,要存50角,只用一半。即使沒辦法做到,也要有一些儲蓄,不然要急用時,可就“求救無門”了。
正因為這樣的教育發生作用,我國的國民儲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9%,但這個居高不下的比例政府認為太高了,況且把錢存在銀行有利息可拿,而銀行有了大把錢,若未適當的放貸出去,可就應付不了存款利息的付給。
因此,馬哈迪醫生在提出第3經濟展望綱領中,希望未來10年國民儲蓄降至31.9%。換句話說,錢要拿來多用,儲蓄要適量的減低,但這又牽涉到國家的制度問題。我們尚不是一個福利國,國民養老和治病得自行解決,雖有政府醫院,也是僧多粥少。
在這種情形下,國民增加開銷的效益可能沒有期望中的好。因為人們的心理存有一個陰影,那就是擔心經濟好轉不起來,不多存點錢以備應急,豈不是“咎由自取”?
這種信心不足或說信心危機又牽動到國家的經濟狀況。以目前的形勢,我們要面對的是波動和收縮的經濟。貿工部長拉菲達承認,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已走下坡。1999年,我國的貿易盈餘有7百30億元,而在2000年則降至盈餘6百零9億元。
抑有進者,部長說,轉入今年以來,情況未見好轉。今年正月出口總值2百81億元,較去年12月份的3百零2億元少37%。
入口方面剛好相反,今年正月份入口總值是2百50億元,去年12月則是2百47億元,相比之下,入口增加12%。
這樣一來,今年正月份的貿易總值的盈餘已降至31億元,去年12月份的盈餘是55億元,降了43.6%。
由於我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器和電子零件,在美國經濟硬著陸後,已減少入口數量,致使我國的出口優勢頓受影響。雖然2月份的貿易盈餘已提升至65億元,但主要是入口稅減所致。
如果美國和日本及新加坡減少入口我國的產品,那今年之內要取得貿易盈餘是不簡單的任務。有鑑於西方國家的經濟放緩,我們已不能樂觀,認為會維持去年的貿易盈餘額。萬一出現負數,又沒有可觀的外來直接投資頂住的話,恐怕會使經濟壓力更沉重。
我們在這方面有注意到,馬華工商聯合會要求政府檢討貨幣管制政策,讓馬幣在市場自由浮動,該降就降(有人估計是馬幣4.20元兌1美元)。這主要是擔心馬幣若維持固定水平,商家的出口優勢會面對鄰國的激烈競爭而失去客戶。
再者,商家也看到外匯嚴重流失,致我國的外匯儲備金剩下290億美元。若再不斷流失,後果將會更趨嚴重。
當然政府的目的是又要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低失業率,以確保第3經濟展望網領得以逐步落實。但在目前的全球化衝擊下,我們可能會“順得哥來失嫂意”,那就是,盡量調動國內的資金來彌補外匯的流失。可是,這主觀的願望可能不容易達致,因為信心的動搖是需要用整體的保證來穩住的。個別的措施可能產生短期的效果,長遠來說,我們又要在安定中求生存和發展。馬哈迪也正不斷地強調這一重要因素,而我們又看到甚麼樣的局面出現呢?
另一方面,我們正在擔心外資會陸續撤走工廠,增加失業浪潮;建築領域幾被凍結,成長只預測1%(因建成的商宇嚴重過剩)。直接和間接靠建築業謀生的人又該怎麼辦?政府的公共建設提供的就業率是否能吸納這些龐大的隊伍呢?
經濟學家認為今次的經濟危機影響層面相當大,比起1997年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97年被燒到的是大企業首當其衝,今次則燒及百姓。已有工廠陸續關閉,市場商業蕭條,真正喊苦的人越來越多,顯示這一波的經濟惡浪會更加猛烈。
如果我們要展望未來10年能按綱領走,那麼眼前接踵而來的經濟問題不得不正視。或者除了經濟配套外,我們還需要更加重視的是重建信心的問題,以消除人民心理上的信心危機,而這又關係到政治和民主的範疇了。
這就是說,政治配套是與經濟配套相輔成行的。如果沒有在政治中尋求共識,經濟配套將會面對阻力而不利於第3經濟展望綱領的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