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以國陣主席的身份說:“國陣今後將以一個政黨形式取代過去的政黨聯盟形式,共同面對挑戰,並更頻密地召開國陣最高理事會。”
他進一步說:“國陣今後在面對任何問題時,將以國陣的角度看問題。若要採取任何措施,必須獲得各成員黨的共識及同意。我們將把問題視為國陣的問題,並非單一政黨的問題。”
自從國陣於1974年成立以來,我是第一次聽到主席說這樣的話。可惜的是,首相並沒有進一步闡述怎樣變成一黨形式操作;而我們從報章上所閱及的有下列這麼一個簡單的印象:國陣會比以前開更多的會,同時也會舉行大會來展示力量。
至於這是不是走向一個綜合性政黨的前奏曲,尚言之過早。因為仍無跡象顯示會有這樣的轉變,因此看來主席之心願目前僅停留在形式上,還沒有深入地研究如何把國陣變成一個政黨的可行性。
這就是說,各成員黨依然存在,沒有解散的必要。更貼切地說,國陣的成員黨都沒有心理準備,朝向組成單一大政黨。
沒有必要解散
無論如何,馬哈迪的談話是值得玩味的。不論從歷史上看或從現實來說,國陣是一種聯盟性質的組織,而且組織十分鬆弛,只有在大選期間,國陣的重要性才顯凸出來。
為甚麼會有國陣(國民陣線)的組織?這要追溯到1969年“513”事件後,身為巫統主席的已故敦拉薩認為,聯盟的組織已太小和過時,有必要搖身變成一個更大的組織,把其他反對黨也納入其中,於是“聯盟”變成“國陣”。
國陣也好,聯盟也好,其組織性質是差不多一樣的。那就是,巫統身為老大,其他的成員黨是屬從的地位。
敦拉薩在當年(1970年9月22日就任首相那一天)提出的“以黨治國”的政策時,十分明確地向國人表達: “這個政府是基於巫統組成的。我為此權力賦予巫統,使巫統來決定其形式──政府必須依隨巫統的要求和願望──它所執行的政策必須由巫統來決定。”
這非常明確表達敦拉薩的政治指導思想是“以黨治國”,而這個黨即是巫統。既然這樣,為甚麼還要組成國陣呢?1974年國陣成立的時候,敦拉薩有這樣的想法:“社會經濟革命將告失敗和化為泡影。如果我們的社會政治局勢不穩定的話──國陣的概念是一種積極的努力以減少政治緊張,俾政府能集中精力進行發展。”
從這樣分析,國陣的存在主要是維持穩定和減少政治緊張,而政府的決策權力在於巫統,不是國陣。各個成員黨有責任協助政府,包括巫統落實各項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經過“513”事件後,敦拉薩確實抓住國民的心理:“以和為貴”,因而順利地結合各政黨(特別是反對黨)進入國陣的大家庭,大家分享一些權力。當然,主要的決策權在巫統。其他成員黨可以提供意見以便政府調整政策,但不能與巫統的政策背道而馳。
郭拉薩這一套“以黨治國”的政治哲學果然奏效。他不僅減少政黨間的鬥爭,而且也凝集各黨的力量穩固國陣,尤其是巫統的統治地位。就因為這個格局的形成,從1974年起發展至今天,執政的主流仍在巫統。
可能基於這個政治指導原則,巫統在全國的勢力不但掌控中央,而且對各州及地方性決策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久而久之,巫統成為政府的代名詞。
到了馬哈迪(1981年)主政的時代,他進一步將敦拉薩的政治哲學發揚光大,且進一步提升到“以政治黨”的境界。這種倒回來用政府控制黨的策略表面上看來是“以黨治國”的演進,而實質上是深化了“巫統即是政府”的觀念。
當這個觀念深烙在馬來人的心中時,一批又一批的人湧進巫統,因為這是走向政府權力的必經途徑。可是當力量不斷膨脹時,就有更多的人要擠入權力圈子。巫統內部於是又出現金錢政治,尤其是在政府扶助下,巫統也介入大企業活動,更多的馬來人也在商場嶄露頭角。
馬哈迪今日面對的頭痛問題就是巫統被金錢政治所困擾,揮之不去。它已是尾大不掉了。
金錢政治困擾
雖然馬哈迪很希望他的2020宏願是實現一個馬來西亞民族的國家,但眼下所見,種族政治依然是主要的政治走勢,也在無形中起著一種阻力。
換言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主觀願望所能扭轉的。除非我們下定很大的決心,先消除種族政治作為主導,改以國民政治來治國,不然,主觀的願望將會被客觀的現實所淹沒。
我們估計馬哈迪有看到這種不健康的走勢,所以提出要以“國陣治國”,計劃在今年7月份主辦“國陣是國家棟樑”的國陣大會。
這話說起來很受落,但行之不易。巫統內會同意將權力轉移到國陣大家庭中嗎?這是一場政治意志的考驗。如果以國家的政策將之放在國陣中討論,可能會引來“百家爭鳴”。對民主的催化自然是好事,但對權力結構的改變,又是“知易行難”。我們不知道國陣主席將如何再把“以政治黨”改成以“國陣治國”,又如何將敦拉薩的“以黨治國”中的黨轉化成國陣成員黨的黨。
這都是我們拭目以待的,因為馬哈迪的這個概念很新鮮。不過,其中之一的關鍵在於國陣成員黨中是否有政黨敢於提出與巫統不同或修正的政策。如果認為有糾正必要的話,或“因襲成慣”,繼續扮演附從的角色?
也許,國陣成員黨有必要抓住馬哈迪的新精神,配合馬哈迪的願望,鼓起一些勇氣表達政見,而不再唯唯諾諾。人民正企盼每個政黨都有膽識“問政和干政”。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他進一步說:“國陣今後在面對任何問題時,將以國陣的角度看問題。若要採取任何措施,必須獲得各成員黨的共識及同意。我們將把問題視為國陣的問題,並非單一政黨的問題。”
自從國陣於1974年成立以來,我是第一次聽到主席說這樣的話。可惜的是,首相並沒有進一步闡述怎樣變成一黨形式操作;而我們從報章上所閱及的有下列這麼一個簡單的印象:國陣會比以前開更多的會,同時也會舉行大會來展示力量。
至於這是不是走向一個綜合性政黨的前奏曲,尚言之過早。因為仍無跡象顯示會有這樣的轉變,因此看來主席之心願目前僅停留在形式上,還沒有深入地研究如何把國陣變成一個政黨的可行性。
這就是說,各成員黨依然存在,沒有解散的必要。更貼切地說,國陣的成員黨都沒有心理準備,朝向組成單一大政黨。
沒有必要解散
無論如何,馬哈迪的談話是值得玩味的。不論從歷史上看或從現實來說,國陣是一種聯盟性質的組織,而且組織十分鬆弛,只有在大選期間,國陣的重要性才顯凸出來。
為甚麼會有國陣(國民陣線)的組織?這要追溯到1969年“513”事件後,身為巫統主席的已故敦拉薩認為,聯盟的組織已太小和過時,有必要搖身變成一個更大的組織,把其他反對黨也納入其中,於是“聯盟”變成“國陣”。
國陣也好,聯盟也好,其組織性質是差不多一樣的。那就是,巫統身為老大,其他的成員黨是屬從的地位。
敦拉薩在當年(1970年9月22日就任首相那一天)提出的“以黨治國”的政策時,十分明確地向國人表達: “這個政府是基於巫統組成的。我為此權力賦予巫統,使巫統來決定其形式──政府必須依隨巫統的要求和願望──它所執行的政策必須由巫統來決定。”
這非常明確表達敦拉薩的政治指導思想是“以黨治國”,而這個黨即是巫統。既然這樣,為甚麼還要組成國陣呢?1974年國陣成立的時候,敦拉薩有這樣的想法:“社會經濟革命將告失敗和化為泡影。如果我們的社會政治局勢不穩定的話──國陣的概念是一種積極的努力以減少政治緊張,俾政府能集中精力進行發展。”
從這樣分析,國陣的存在主要是維持穩定和減少政治緊張,而政府的決策權力在於巫統,不是國陣。各個成員黨有責任協助政府,包括巫統落實各項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經過“513”事件後,敦拉薩確實抓住國民的心理:“以和為貴”,因而順利地結合各政黨(特別是反對黨)進入國陣的大家庭,大家分享一些權力。當然,主要的決策權在巫統。其他成員黨可以提供意見以便政府調整政策,但不能與巫統的政策背道而馳。
郭拉薩這一套“以黨治國”的政治哲學果然奏效。他不僅減少政黨間的鬥爭,而且也凝集各黨的力量穩固國陣,尤其是巫統的統治地位。就因為這個格局的形成,從1974年起發展至今天,執政的主流仍在巫統。
可能基於這個政治指導原則,巫統在全國的勢力不但掌控中央,而且對各州及地方性決策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久而久之,巫統成為政府的代名詞。
到了馬哈迪(1981年)主政的時代,他進一步將敦拉薩的政治哲學發揚光大,且進一步提升到“以政治黨”的境界。這種倒回來用政府控制黨的策略表面上看來是“以黨治國”的演進,而實質上是深化了“巫統即是政府”的觀念。
當這個觀念深烙在馬來人的心中時,一批又一批的人湧進巫統,因為這是走向政府權力的必經途徑。可是當力量不斷膨脹時,就有更多的人要擠入權力圈子。巫統內部於是又出現金錢政治,尤其是在政府扶助下,巫統也介入大企業活動,更多的馬來人也在商場嶄露頭角。
馬哈迪今日面對的頭痛問題就是巫統被金錢政治所困擾,揮之不去。它已是尾大不掉了。
金錢政治困擾
雖然馬哈迪很希望他的2020宏願是實現一個馬來西亞民族的國家,但眼下所見,種族政治依然是主要的政治走勢,也在無形中起著一種阻力。
換言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主觀願望所能扭轉的。除非我們下定很大的決心,先消除種族政治作為主導,改以國民政治來治國,不然,主觀的願望將會被客觀的現實所淹沒。
我們估計馬哈迪有看到這種不健康的走勢,所以提出要以“國陣治國”,計劃在今年7月份主辦“國陣是國家棟樑”的國陣大會。
這話說起來很受落,但行之不易。巫統內會同意將權力轉移到國陣大家庭中嗎?這是一場政治意志的考驗。如果以國家的政策將之放在國陣中討論,可能會引來“百家爭鳴”。對民主的催化自然是好事,但對權力結構的改變,又是“知易行難”。我們不知道國陣主席將如何再把“以政治黨”改成以“國陣治國”,又如何將敦拉薩的“以黨治國”中的黨轉化成國陣成員黨的黨。
這都是我們拭目以待的,因為馬哈迪的這個概念很新鮮。不過,其中之一的關鍵在於國陣成員黨中是否有政黨敢於提出與巫統不同或修正的政策。如果認為有糾正必要的話,或“因襲成慣”,繼續扮演附從的角色?
也許,國陣成員黨有必要抓住馬哈迪的新精神,配合馬哈迪的願望,鼓起一些勇氣表達政見,而不再唯唯諾諾。人民正企盼每個政黨都有膽識“問政和干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