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陣主席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建議以“一黨式的操作”來調整策略,表面上看來是相當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跨進,實則客觀存在的現實與此相差甚遠。
我們無需討論國陣何時形成一個單一政黨,因為這也是不切合時宜的。但我們認為,如果政黨要朝向多元性發展,就需要清理或消除擺在眼前的許多阻力。
(1)我們無需諱言,國家仍然存在不少種族性問題。單就國陣裡頭,14個成員黨都具有本身的族群代表。它們處在甚麼樣的地位,大家心知肚明。巫統要在這方面如何將“巫統精神”演譯成“國陣精神”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如果只止於言論的希望,而在行動上未跨出一大步,則國陣仍然是包含著“巫統的精神”為多。
(2)在這個精神下,巫統希望與回教黨商討馬來人的團結問題。這個想法本身就脫離“國陣一體”的概念。既然同屬國陣大家庭,又是執政黨,當然一家人好辦事,論及團結的課題也有板有眼。但巫統要與回教黨的對話,而不是國陣與回教黨對話,在實質上變成巫統與回教黨在商討國是,雖是表明焦點在馬來人的團結問題,但一個在朝,一個在野,要取得共識是相當不容易的。
回教黨不加入國陣
(3)如果巫統希望回教黨加入國陣,那這種會談就符合國陣精神。可是問題的癥結不在此。回教黨已表明不會參加國陣,兩黨的商談在可預知的結果是不會有甚麼成果。
既然回教黨沒有太大的興趣談“馬來人團結”的課題,而是要論及國民團結大課題,就變成在朝在野的共同論政。如果巫統乃至國陣尚無此心理準備,就不需為此事大費周章。
直到目前為止,兩黨的會談尚無議程列出,可見矛盾多多,觀點各自表述。若是要努力朝向“國陣一黨式操作”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會議可免則免。
(4)我們看回回教黨的施政,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現其回教法則和回教精神。雖不涉及種族,但宗教本身就帶有種族成份,因為所有的馬來人都是回教徒。即使其他種族的人也歸化為回教徒,畢竟僅佔少數。以種族的結構而言,又被人視為是宗教上的種族施政。這在多元種族的國家同樣不受鼓勵,也不是朝向開放的社會邁進。
(5)如果說,馬來人的團結或未來命運是操諸在巫統和回教黨的身上,那是對歷史的否定。因為巫統從立黨開始,就和回教黨鬥爭了50多年,間中只有短暫的合作(回教黨在1974年加入國陣,又於1977年離開國陣)。馬來人同樣在半個世紀中取得進步。巫統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為甚麼轉入千禧年,重提兩黨合作,捍衛馬來人權益的事,實在耐人尋味。人們都相信,這兩個黨一向來都為馬來民族的利益而鬥爭。
(6)有種論調說,這樣的會議無傷大雅,只是涉及一個種族的內部問題,其他民族無需敏感,也不會傷害其他族群。這種說法,若放在“國陣精神”下,就會產生多種猜測。
假如馬華也搞華人大團結與在朝或在野商議華社處境;假如印度國大黨也這樣做;或更進一步,砂州達雅克黨也促達雅族不分朝野聯合起來,沙巴的卡達山族也來一個整合,把政治鬥爭擱之一旁,這樣一來,就可能形成各個種族都跳出多元的政治路線走向族群的政治,對一個多元種族組成的國家,也不是健康的。
(7)最近政府提出第三展望綱領中,也提及種族的權益問題。站在政治現實的立場,我們無從非議,但站在國家利益來說,又似乎顯得觀點偏窄。
(8)馬哈迪的2020宏願是要廢除種族政治和種族差異,尋求一個馬來西亞民族理想的實現。可是,目前國內的走向並未朝此方向邁進,主要的因素是政黨族群利益被放在第一位。彼此也都在堅守陣地,以致2020宏觀尚停留在一個理想的階段。
撇開對政策的爭議,對策略的認同與否,馬哈迪要“國陣走向一黨式”不啻是個好主意,至少他讓我們看到,國家的未來應以非種族性的立場處理問題,或至少是種族統合的協商,彼此可在一起論政,不再各說各的。因此這又回到巫統本身的調整問題。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巫統都是在主導國家的政治,包括政策的製訂,行政的措施和權益的分配。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面對這已形成多年的政治格局。
巫統主導國家政治
如果要使“國陣精神”得以體現,巫統本身的改變是很重要的。我們估計國陣成員黨內,可能沒有一個成員黨夠力量和夠膽量在國陣內要求巫統先整調自己。那麼,就讓巫統根據黨主席的願意來改變。
政治本身是不斷在改變的,政黨亦然。當巫統面臨各種挑戰時,它的應變之道是將責任交給國陣承擔。在責任之外,同樣重要的,也要把權利放在同等的地位。讓國陣成員黨內依據“言論自由”和“黨的理想”化成一體。“求同存異”在所難免,但較為重要的是,在“異中求同”裡,對大問題有個共識,這也有助於帶動全民作出響應。
反之,如果“墨守成規”,內部未作一定程度的轉變,則要達成主席的理想是極不容易的。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國陣成員黨能拿出勇氣來糾正不合時宜的政策,掃除國民團結的重重阻力,而不是各自在黨內為權力鬥個不停。這種勇於內鬥,懼於外爭的綏請政治最終會為自己設下政治陷阱而不能自拔。與其固步自封,不如大膽一點,加促巫統加速步伐的調整,儘早溶入“國陣精神”中。 (
Celcom 019 & 013 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伴我行》 資訊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REG SCALL傳到77770,月費RM7.00,更多配套按這裡。
我們無需討論國陣何時形成一個單一政黨,因為這也是不切合時宜的。但我們認為,如果政黨要朝向多元性發展,就需要清理或消除擺在眼前的許多阻力。
(1)我們無需諱言,國家仍然存在不少種族性問題。單就國陣裡頭,14個成員黨都具有本身的族群代表。它們處在甚麼樣的地位,大家心知肚明。巫統要在這方面如何將“巫統精神”演譯成“國陣精神”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如果只止於言論的希望,而在行動上未跨出一大步,則國陣仍然是包含著“巫統的精神”為多。
(2)在這個精神下,巫統希望與回教黨商討馬來人的團結問題。這個想法本身就脫離“國陣一體”的概念。既然同屬國陣大家庭,又是執政黨,當然一家人好辦事,論及團結的課題也有板有眼。但巫統要與回教黨的對話,而不是國陣與回教黨對話,在實質上變成巫統與回教黨在商討國是,雖是表明焦點在馬來人的團結問題,但一個在朝,一個在野,要取得共識是相當不容易的。
回教黨不加入國陣
(3)如果巫統希望回教黨加入國陣,那這種會談就符合國陣精神。可是問題的癥結不在此。回教黨已表明不會參加國陣,兩黨的商談在可預知的結果是不會有甚麼成果。
既然回教黨沒有太大的興趣談“馬來人團結”的課題,而是要論及國民團結大課題,就變成在朝在野的共同論政。如果巫統乃至國陣尚無此心理準備,就不需為此事大費周章。
直到目前為止,兩黨的會談尚無議程列出,可見矛盾多多,觀點各自表述。若是要努力朝向“國陣一黨式操作”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會議可免則免。
(4)我們看回回教黨的施政,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現其回教法則和回教精神。雖不涉及種族,但宗教本身就帶有種族成份,因為所有的馬來人都是回教徒。即使其他種族的人也歸化為回教徒,畢竟僅佔少數。以種族的結構而言,又被人視為是宗教上的種族施政。這在多元種族的國家同樣不受鼓勵,也不是朝向開放的社會邁進。
(5)如果說,馬來人的團結或未來命運是操諸在巫統和回教黨的身上,那是對歷史的否定。因為巫統從立黨開始,就和回教黨鬥爭了50多年,間中只有短暫的合作(回教黨在1974年加入國陣,又於1977年離開國陣)。馬來人同樣在半個世紀中取得進步。巫統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為甚麼轉入千禧年,重提兩黨合作,捍衛馬來人權益的事,實在耐人尋味。人們都相信,這兩個黨一向來都為馬來民族的利益而鬥爭。
(6)有種論調說,這樣的會議無傷大雅,只是涉及一個種族的內部問題,其他民族無需敏感,也不會傷害其他族群。這種說法,若放在“國陣精神”下,就會產生多種猜測。
假如馬華也搞華人大團結與在朝或在野商議華社處境;假如印度國大黨也這樣做;或更進一步,砂州達雅克黨也促達雅族不分朝野聯合起來,沙巴的卡達山族也來一個整合,把政治鬥爭擱之一旁,這樣一來,就可能形成各個種族都跳出多元的政治路線走向族群的政治,對一個多元種族組成的國家,也不是健康的。
(7)最近政府提出第三展望綱領中,也提及種族的權益問題。站在政治現實的立場,我們無從非議,但站在國家利益來說,又似乎顯得觀點偏窄。
(8)馬哈迪的2020宏願是要廢除種族政治和種族差異,尋求一個馬來西亞民族理想的實現。可是,目前國內的走向並未朝此方向邁進,主要的因素是政黨族群利益被放在第一位。彼此也都在堅守陣地,以致2020宏觀尚停留在一個理想的階段。
撇開對政策的爭議,對策略的認同與否,馬哈迪要“國陣走向一黨式”不啻是個好主意,至少他讓我們看到,國家的未來應以非種族性的立場處理問題,或至少是種族統合的協商,彼此可在一起論政,不再各說各的。因此這又回到巫統本身的調整問題。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巫統都是在主導國家的政治,包括政策的製訂,行政的措施和權益的分配。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面對這已形成多年的政治格局。
巫統主導國家政治
如果要使“國陣精神”得以體現,巫統本身的改變是很重要的。我們估計國陣成員黨內,可能沒有一個成員黨夠力量和夠膽量在國陣內要求巫統先整調自己。那麼,就讓巫統根據黨主席的願意來改變。
政治本身是不斷在改變的,政黨亦然。當巫統面臨各種挑戰時,它的應變之道是將責任交給國陣承擔。在責任之外,同樣重要的,也要把權利放在同等的地位。讓國陣成員黨內依據“言論自由”和“黨的理想”化成一體。“求同存異”在所難免,但較為重要的是,在“異中求同”裡,對大問題有個共識,這也有助於帶動全民作出響應。
反之,如果“墨守成規”,內部未作一定程度的轉變,則要達成主席的理想是極不容易的。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國陣成員黨能拿出勇氣來糾正不合時宜的政策,掃除國民團結的重重阻力,而不是各自在黨內為權力鬥個不停。這種勇於內鬥,懼於外爭的綏請政治最終會為自己設下政治陷阱而不能自拔。與其固步自封,不如大膽一點,加促巫統加速步伐的調整,儘早溶入“國陣精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