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機在空中“碰撞”(不論是在中國領空或國際領空),雙方各執一詞,形勢突然緊張起來。結果僵持11天後,中國放24名美軍人員回國。眼看一場對峙冷卻下來,似乎快要落幕了。
有朋友要我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一點意見,我就從另一個角度看“國際霸權”的形成。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崛起成為一個強國。但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強國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後)。它以勝利者的姿態分享歐洲的權益,更在亞洲擴張其勢力範圍。從茲世界舞台的核心從歐洲遷移到美國,兼帶亞洲的核心力量也讓位於美國插足其中。
整個世界在戰後基本上分成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左右。沒有了美蘇作為支持,要取得成果是極不容易的。正因為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代表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代表,既鬥爭又合作,也就牽動世界各個國家不是親美就是親蘇。
當然,有少數的國家置身度外,宣稱是中立的國家。只要這些所謂中立的小國不危害兩大強國的利益,它們是會被容忍下來的,例如知名度較高的瑞士或奧地利就是其中少有的例子。但總得來說,他們是親西方的。
直到1949年,毛澤東通過武裝力量打敗蔣介石後,美國開始意識到另一個共產巨人在東方崛起。而這股力量正與蘇聯緊密合作。這等於說,蘇聯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致使美國進一步加快在亞洲其他地區設立防線。表面上宣稱是防止其他地區被赤化,實則開始對中國採取圍堵政策。
圍堵中國防赤化
美國可以容忍蘇聯和它“分庭抗禮”,因為這兩個國家合作把德國的希特勒的帝國夢粉碎,又同時壓下日本軍國主義,所以被認為瓜分勢力範圍是“理所當然”的。無論如何,美國仍然認為它要比蘇聯高出一些,也就是說,美國是第一超級大國,蘇聯是第二超級大國。
可是,新中國的成立打破了這種兩雄爭霸的均衡牽制。初期,中國幾乎是一面倒向蘇聯,擴大了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美國不得不步步為營,而且也改變戰略,準備從包圍中國來消耗蘇聯的軍力。於是有了50年代韓戰的爆發,繼後又有六七十年代的越戰。這兩場由美國主導的戰爭是把戰線拉到亞洲來。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真正意圖,因為沒有人威脅美國的安全和領土完整。蘇聯也未出軍攻打美國,美國又為何急於在遠離其國土的亞洲開闢戰場?
這主要是美國堅持其第一超強的心態所制訂的戰略。因此,人們把美國的這種行動稱為“帝國主義”,恃強欺弱來展示其軍力。打出的口號是“維護資本主義”、“保護自由民主”,真正的目的是要打敗共產主義。
於是,美國以此堂而皇哉的理由介入世界各地的政治和軍事。當然它也算定蘇聯不會貿然開戰,因為蘇聯的主力是放在維持超強地位。只要美國不直接攻打蘇聯,就沒有必要“開戰”。
蘇聯的間接介入而不直接介入,正符合美國的要求。它算定中國在當時尚無本事擊敗美軍,但沒想到引發韓戰竟觸動毛澤東來真的,果真派志願軍介入韓戰。三年後,韓戰結束,劃分南北韓。真正享到成果的是美國和蘇聯,南韓靠向美國,北韓倒向蘇聯。中國志願軍賠上許多生命(包括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得到的是制止美軍再向前跨進,未得到的是北韓並不因此親中,而是親蘇。
有了這一教訓後,在越戰之際,中國已未派兵直接援助。雖然物質和軍事援助不斷。因為中國也預料到,最終依然是美蘇在瓜分權益。結果在越戰於70年代中期結束後,美軍撤出,南北越統一未為中國帶來安全感。一個全面倒向蘇聯的越南迫使中國於70年代末期舉兵攻打越南,進行“教訓反骨仔”。
中國之所以被迫依靠自己立足於世界舞台起因於60年代初期與蘇聯鬧翻。這正好給美國提供機會來消耗中蘇的力量。世界秩序也因此有了一定的轉變,即中美蘇三分天下。美蘇兩國都視中國為後來追上的另一超級大國勁敵。
美國決心要擊破中蘇兩個大國的結合,並從內部誘發共產陣營倒戈相向。蘇聯在80年代中期的解體,是美國戰略最成功的一個例子。
當蘇聯剩下俄羅斯,其他結盟的小國各自獨立,再加上原屬蘇聯控制的東歐國家幾乎四分五裂,德國重歸統一後,美國已再次確定是世界第一強國。它在把俄羅斯視為較弱的對手的當兒,已把中國列為另一個主要對手看待。
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布什表明“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而不是伙伴時”,隱約讓人感到情況有變。雖然不論是民主黨和共和黨主政,基本政策不變,但布什顯然“不認為中國是伙伴”。他仍然用一貫的政策把中國當成蘇聯的取代品,是美國的未來阻力。
當成蘇聯取代品
基於美國的一貫坐大思想──下塌之處豈容他人打鼾,對中國間諜活動的提昇是可以預料的。這次海南島上空的偵察機碰撞事件不過是未止息的間諜活動的冰山一角。中國深知美國有此“先發制人”的行動,所能做到的是,謹慎步伐。未想到謹慎之下又發生撞機事件,一下子打亂了原來的議程。
從事發之後到放人的整整十多天的過程,西方國家和輿論都是以美國的立場為主導。即使有異議,不過是說了輕描淡寫的話,希望事件早日解決,甚至連蘇聯也這樣論調。至於美國人民,他們一向來對共產主義沒有好感,自然不會同情中國的處境,反而激發他們站在政府一邊,要中國放人還機等等。
美國政府也好,美國人民也好,一路來都不認為開展偵察或間諜活動是不合理的,反而視為國防的一個策疇。美國政府也夠絕,竟能把國防的界線訂在地球的任何線上,不只是訂在美國的國界。
這種霸權政治是帝國主義文化組成的重要部份,由來已久。今後只有加劇,不會改弦易轍。中國在這方面雖也爭取到美國的sorry,但美國也學會社會主義那一套,只針對飛行員王偉失蹤事件,和美機越入中國領土被逼降落在海南島機場表示sorry和regret。它未向中國政府道歉。為了避免事態惡化和息事寧人,美國的飛行員回國了。
在不能硬碰底下,中國政府的舉動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國人感到挫折。可是,在面對國際社會只能提供口頭同情下,中國所蒙受的冤屈是看在人們眼裡。難怪美國政府在放人後又大放厥詞。看來這不是事件的結束,而是“借機發揮”的開始,橫生技節的問題更多。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有朋友要我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一點意見,我就從另一個角度看“國際霸權”的形成。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崛起成為一個強國。但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強國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後)。它以勝利者的姿態分享歐洲的權益,更在亞洲擴張其勢力範圍。從茲世界舞台的核心從歐洲遷移到美國,兼帶亞洲的核心力量也讓位於美國插足其中。
整個世界在戰後基本上分成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左右。沒有了美蘇作為支持,要取得成果是極不容易的。正因為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代表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代表,既鬥爭又合作,也就牽動世界各個國家不是親美就是親蘇。
當然,有少數的國家置身度外,宣稱是中立的國家。只要這些所謂中立的小國不危害兩大強國的利益,它們是會被容忍下來的,例如知名度較高的瑞士或奧地利就是其中少有的例子。但總得來說,他們是親西方的。
直到1949年,毛澤東通過武裝力量打敗蔣介石後,美國開始意識到另一個共產巨人在東方崛起。而這股力量正與蘇聯緊密合作。這等於說,蘇聯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致使美國進一步加快在亞洲其他地區設立防線。表面上宣稱是防止其他地區被赤化,實則開始對中國採取圍堵政策。
圍堵中國防赤化
美國可以容忍蘇聯和它“分庭抗禮”,因為這兩個國家合作把德國的希特勒的帝國夢粉碎,又同時壓下日本軍國主義,所以被認為瓜分勢力範圍是“理所當然”的。無論如何,美國仍然認為它要比蘇聯高出一些,也就是說,美國是第一超級大國,蘇聯是第二超級大國。
可是,新中國的成立打破了這種兩雄爭霸的均衡牽制。初期,中國幾乎是一面倒向蘇聯,擴大了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美國不得不步步為營,而且也改變戰略,準備從包圍中國來消耗蘇聯的軍力。於是有了50年代韓戰的爆發,繼後又有六七十年代的越戰。這兩場由美國主導的戰爭是把戰線拉到亞洲來。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真正意圖,因為沒有人威脅美國的安全和領土完整。蘇聯也未出軍攻打美國,美國又為何急於在遠離其國土的亞洲開闢戰場?
這主要是美國堅持其第一超強的心態所制訂的戰略。因此,人們把美國的這種行動稱為“帝國主義”,恃強欺弱來展示其軍力。打出的口號是“維護資本主義”、“保護自由民主”,真正的目的是要打敗共產主義。
於是,美國以此堂而皇哉的理由介入世界各地的政治和軍事。當然它也算定蘇聯不會貿然開戰,因為蘇聯的主力是放在維持超強地位。只要美國不直接攻打蘇聯,就沒有必要“開戰”。
蘇聯的間接介入而不直接介入,正符合美國的要求。它算定中國在當時尚無本事擊敗美軍,但沒想到引發韓戰竟觸動毛澤東來真的,果真派志願軍介入韓戰。三年後,韓戰結束,劃分南北韓。真正享到成果的是美國和蘇聯,南韓靠向美國,北韓倒向蘇聯。中國志願軍賠上許多生命(包括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得到的是制止美軍再向前跨進,未得到的是北韓並不因此親中,而是親蘇。
有了這一教訓後,在越戰之際,中國已未派兵直接援助。雖然物質和軍事援助不斷。因為中國也預料到,最終依然是美蘇在瓜分權益。結果在越戰於70年代中期結束後,美軍撤出,南北越統一未為中國帶來安全感。一個全面倒向蘇聯的越南迫使中國於70年代末期舉兵攻打越南,進行“教訓反骨仔”。
中國之所以被迫依靠自己立足於世界舞台起因於60年代初期與蘇聯鬧翻。這正好給美國提供機會來消耗中蘇的力量。世界秩序也因此有了一定的轉變,即中美蘇三分天下。美蘇兩國都視中國為後來追上的另一超級大國勁敵。
美國決心要擊破中蘇兩個大國的結合,並從內部誘發共產陣營倒戈相向。蘇聯在80年代中期的解體,是美國戰略最成功的一個例子。
當蘇聯剩下俄羅斯,其他結盟的小國各自獨立,再加上原屬蘇聯控制的東歐國家幾乎四分五裂,德國重歸統一後,美國已再次確定是世界第一強國。它在把俄羅斯視為較弱的對手的當兒,已把中國列為另一個主要對手看待。
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布什表明“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而不是伙伴時”,隱約讓人感到情況有變。雖然不論是民主黨和共和黨主政,基本政策不變,但布什顯然“不認為中國是伙伴”。他仍然用一貫的政策把中國當成蘇聯的取代品,是美國的未來阻力。
當成蘇聯取代品
基於美國的一貫坐大思想──下塌之處豈容他人打鼾,對中國間諜活動的提昇是可以預料的。這次海南島上空的偵察機碰撞事件不過是未止息的間諜活動的冰山一角。中國深知美國有此“先發制人”的行動,所能做到的是,謹慎步伐。未想到謹慎之下又發生撞機事件,一下子打亂了原來的議程。
從事發之後到放人的整整十多天的過程,西方國家和輿論都是以美國的立場為主導。即使有異議,不過是說了輕描淡寫的話,希望事件早日解決,甚至連蘇聯也這樣論調。至於美國人民,他們一向來對共產主義沒有好感,自然不會同情中國的處境,反而激發他們站在政府一邊,要中國放人還機等等。
美國政府也好,美國人民也好,一路來都不認為開展偵察或間諜活動是不合理的,反而視為國防的一個策疇。美國政府也夠絕,竟能把國防的界線訂在地球的任何線上,不只是訂在美國的國界。
這種霸權政治是帝國主義文化組成的重要部份,由來已久。今後只有加劇,不會改弦易轍。中國在這方面雖也爭取到美國的sorry,但美國也學會社會主義那一套,只針對飛行員王偉失蹤事件,和美機越入中國領土被逼降落在海南島機場表示sorry和regret。它未向中國政府道歉。為了避免事態惡化和息事寧人,美國的飛行員回國了。
在不能硬碰底下,中國政府的舉動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國人感到挫折。可是,在面對國際社會只能提供口頭同情下,中國所蒙受的冤屈是看在人們眼裡。難怪美國政府在放人後又大放厥詞。看來這不是事件的結束,而是“借機發揮”的開始,橫生技節的問題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