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成為當今一大熱門課題,而且勢在必行。不論你喜歡與否,“知識經濟”已衝擊世界的每個地區,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也不得不急起直追。
在我們探討“知識經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時,我們有必要簡單地瞭解“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意義。正因為西方世界推出且大力鼓吹全球化的戰略,並以“知識經濟”帶頭在世界各地興起變革之風,因此我們不妨回顧世界的歷史是怎樣走過來的。
我們拿這半個世紀的世界變化,就足夠瞭解全球化為何會在80年代興起。在跨入21世紀的今天,越形迫切,並產生一種巨大的壓力,衝撞著每個國家的本土化,幾乎無力守住它排山倒海而來的浪潮。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重新建立起新秩序。一方是從中崛起的美國成為主導西方世界的盟主,打著資本主義的旗號在世界各地立足,並通過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的手段,爭取(或強行)發展中和落後國家接受美國的領導。
重建起世界新秩序
另一方是以戰勝國之一(在莫斯科打敗德國希特勒的軍隊入侵而導致希特勒從此節節敗退以至徹底被打敗)的蘇聯統領的東方盟主,打著社會主義的口號。
這判定了世界分成東西方兩大陣容,一個核心在美國,另一個核心在莫斯科。那些不屬於兩大陣黨的國家,卻無法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充其量只能在制衡兩大陣黨方面左右擺動。
西方陣營擔心的是東方陣營的坐大,因為東方陣營的社會主義體系高舉馬克思思想,準備與西方的資本主義體系決一高低。嚴格來說,這兩個體系和制度是格格不入的,難有“調和”的餘地。套用一句老話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因此,東西方不但標榜本身制度的優點,而且也費盡心思爭取發展中國家及第三世界的國家,在取得獨立後靠向他們的陣營,目的不外是擴大政治勢力,以方便推行所宣揚的制度。
就此,我們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政治和思想主義主導著世界的秩序,經濟尚未形成一種主要力量,得以反過來操縱政治的走向。
當中國於1949年由毛澤東領導後,西方世界更憂心忡仲社會主義陣營將很可能蓆捲亞洲,削弱了資本主義的優勢。於是,一場勢力角逐在世界政治舞台的明處和暗處上演,我們稱之為“冷戰”。所謂“冷戰”,是形容世界呈現膠著的狀態,但不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以致兩敗俱傷,毀滅了世界。不過,並沒有否定局部戰爭的存在,只要美蘇兩國不動用核武器即可。
核武器是“冷戰”時期一種十分重要的戰略武器,美蘇的軍備競賽所耗下的資金,並沒有直接給人類帶來好處,反而是雙方各在炫耀國力和威力,也克制任何一個陣營不可輕舉妄動。
在這種情勢下,所發生的是局部戰爭,如著名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印支戰爭、以阿之戰等等,都與美國發生直接的關係。如果沒有美國在主導這些戰爭,戰事不可能擴大到國際舞台。美國的政治議程是保護資本主義體系和防止有關的地區被社會主義化。
由於美國以西方世界的老大自居,更在下意識中準備統領整個世界,不惜通過政經力量配合軍事力量強行整合世界。但這種被形容為“帝國主義”的政策,並未給資本主義載上花串,反而成為一種“累贅”,讓人驚覺資本主義的推行是通過武力來達致的。
就在美國忽視國際輿論,堅持推行其侵略性的帝國主義政策時,第三世界中崛起了一股新興的力量,那就是在二次大戰後擺脫殖民地統治的國家,組織了“不結盟運動”。這個運動標明既不靠美,也不親蘇,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給美國帶來一定的壓力。到了70年代中期,美國才意識到,靠“武力”不可能推行“全球化”。越戰的結束是最明顯不過的例子,下來是好言相勸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和平共存,不要再惡化和擴大戰爭。
美國處心積慮地改變其戰略,因為他看到日本復興後,竟能通過經濟開展另一種形式來佔有亞洲市場,美國也可以更有條件來達到這一目的。尤其是1980年蘇聯體解後,加盟的共和國自行獨立,剩下俄羅斯也在進行內部蛻變,更甚者東歐(原屬蘇聯的附庸盟國)也變了天,走向西歐。東西德的重歸統一確確實實給了美國一支強心劑,認為時機已告成熟,可以推行經濟全球化來控制世界。
今天剩下的一個最大阻力是來自中國。當中國仍在堅持其政治上的社會主義時,對美國的全球化戰略無疑是潛在的挑戰。
促使中國政治轉型
為了消除中國可能設下的障礙,美國用經濟力量來改變中國在經濟上走向市場經濟和同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是退而其求次地要中國在經濟上先與資本主義接軌,繼而希望經濟的轉型也能促使中國在政治上轉型。
90年代的國際形勢,幾乎朝向有利於美國的資本主義方向走。社會主義的經濟優勢已轉弱,但在政治中依然能夠立足,因此美國唯一可行的方案是用經濟來領導世界。“經濟全球化”終於羽毛豐滿,飛向世界各地展示其雄霸力量。今天的“全球化”,在美國的大力鼓吹下,已形成一個哲學概念。它代表了世界發展走向一個新階段,企圖將全球渾合成一個整體,至少在經濟上是這樣。
這種世界體系論(World System Theory)認為資本主義主導著世界的秩序,以鞏固增長的基礎和維持現有秩序的力量。這之中的核心地帶是先進國家,發展中國家被視為被支配的邊緣國家,因此國家之間不可能存在平等地位。
“經濟全球化”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伴隨而來的是“知識經濟”作為先頭部隊,向全世界散佈,但主導的權力依然操控在美國手裡。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在我們探討“知識經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時,我們有必要簡單地瞭解“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意義。正因為西方世界推出且大力鼓吹全球化的戰略,並以“知識經濟”帶頭在世界各地興起變革之風,因此我們不妨回顧世界的歷史是怎樣走過來的。
我們拿這半個世紀的世界變化,就足夠瞭解全球化為何會在80年代興起。在跨入21世紀的今天,越形迫切,並產生一種巨大的壓力,衝撞著每個國家的本土化,幾乎無力守住它排山倒海而來的浪潮。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重新建立起新秩序。一方是從中崛起的美國成為主導西方世界的盟主,打著資本主義的旗號在世界各地立足,並通過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的手段,爭取(或強行)發展中和落後國家接受美國的領導。
重建起世界新秩序
另一方是以戰勝國之一(在莫斯科打敗德國希特勒的軍隊入侵而導致希特勒從此節節敗退以至徹底被打敗)的蘇聯統領的東方盟主,打著社會主義的口號。
這判定了世界分成東西方兩大陣容,一個核心在美國,另一個核心在莫斯科。那些不屬於兩大陣黨的國家,卻無法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充其量只能在制衡兩大陣黨方面左右擺動。
西方陣營擔心的是東方陣營的坐大,因為東方陣營的社會主義體系高舉馬克思思想,準備與西方的資本主義體系決一高低。嚴格來說,這兩個體系和制度是格格不入的,難有“調和”的餘地。套用一句老話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因此,東西方不但標榜本身制度的優點,而且也費盡心思爭取發展中國家及第三世界的國家,在取得獨立後靠向他們的陣營,目的不外是擴大政治勢力,以方便推行所宣揚的制度。
就此,我們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政治和思想主義主導著世界的秩序,經濟尚未形成一種主要力量,得以反過來操縱政治的走向。
當中國於1949年由毛澤東領導後,西方世界更憂心忡仲社會主義陣營將很可能蓆捲亞洲,削弱了資本主義的優勢。於是,一場勢力角逐在世界政治舞台的明處和暗處上演,我們稱之為“冷戰”。所謂“冷戰”,是形容世界呈現膠著的狀態,但不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以致兩敗俱傷,毀滅了世界。不過,並沒有否定局部戰爭的存在,只要美蘇兩國不動用核武器即可。
核武器是“冷戰”時期一種十分重要的戰略武器,美蘇的軍備競賽所耗下的資金,並沒有直接給人類帶來好處,反而是雙方各在炫耀國力和威力,也克制任何一個陣營不可輕舉妄動。
在這種情勢下,所發生的是局部戰爭,如著名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印支戰爭、以阿之戰等等,都與美國發生直接的關係。如果沒有美國在主導這些戰爭,戰事不可能擴大到國際舞台。美國的政治議程是保護資本主義體系和防止有關的地區被社會主義化。
由於美國以西方世界的老大自居,更在下意識中準備統領整個世界,不惜通過政經力量配合軍事力量強行整合世界。但這種被形容為“帝國主義”的政策,並未給資本主義載上花串,反而成為一種“累贅”,讓人驚覺資本主義的推行是通過武力來達致的。
就在美國忽視國際輿論,堅持推行其侵略性的帝國主義政策時,第三世界中崛起了一股新興的力量,那就是在二次大戰後擺脫殖民地統治的國家,組織了“不結盟運動”。這個運動標明既不靠美,也不親蘇,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給美國帶來一定的壓力。到了70年代中期,美國才意識到,靠“武力”不可能推行“全球化”。越戰的結束是最明顯不過的例子,下來是好言相勸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和平共存,不要再惡化和擴大戰爭。
美國處心積慮地改變其戰略,因為他看到日本復興後,竟能通過經濟開展另一種形式來佔有亞洲市場,美國也可以更有條件來達到這一目的。尤其是1980年蘇聯體解後,加盟的共和國自行獨立,剩下俄羅斯也在進行內部蛻變,更甚者東歐(原屬蘇聯的附庸盟國)也變了天,走向西歐。東西德的重歸統一確確實實給了美國一支強心劑,認為時機已告成熟,可以推行經濟全球化來控制世界。
今天剩下的一個最大阻力是來自中國。當中國仍在堅持其政治上的社會主義時,對美國的全球化戰略無疑是潛在的挑戰。
促使中國政治轉型
為了消除中國可能設下的障礙,美國用經濟力量來改變中國在經濟上走向市場經濟和同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是退而其求次地要中國在經濟上先與資本主義接軌,繼而希望經濟的轉型也能促使中國在政治上轉型。
90年代的國際形勢,幾乎朝向有利於美國的資本主義方向走。社會主義的經濟優勢已轉弱,但在政治中依然能夠立足,因此美國唯一可行的方案是用經濟來領導世界。“經濟全球化”終於羽毛豐滿,飛向世界各地展示其雄霸力量。今天的“全球化”,在美國的大力鼓吹下,已形成一個哲學概念。它代表了世界發展走向一個新階段,企圖將全球渾合成一個整體,至少在經濟上是這樣。
這種世界體系論(World System Theory)認為資本主義主導著世界的秩序,以鞏固增長的基礎和維持現有秩序的力量。這之中的核心地帶是先進國家,發展中國家被視為被支配的邊緣國家,因此國家之間不可能存在平等地位。
“經濟全球化”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伴隨而來的是“知識經濟”作為先頭部隊,向全世界散佈,但主導的權力依然操控在美國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