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做好許多的事前準備。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這麼多的途徑中,最能激發全球迴響的莫過於提出“知識經濟”作為主導力量。
但甚麼是“知識經濟”呢?這是很多人都在探討的問題,因為每個國家幾乎都不能抗拒“知識經濟”的提倡,也不能迴避它的“降臨”。即使有不少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很有意見,並形容為西方大國通過經濟手段控制世界的一種“障眼法”,但他們不能因此拒絕“知識經濟”,反而不得不參與其中,大力鼓吹。
顧名思義,“知識經濟”就是用知識激發智慧來創新和創造新的和有價值的產品或理論,以製造更多財富,加強經濟實力。
製造更多財富
馬來西亞經濟研究機構的巴南日星(Paramjit Singh)這樣說:“兩股勢力正在塑造新的經濟,其一是朝向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這意味著經濟活動更加開放和跨越國界。其二是先進的訊息和通訊工藝(ICT)已導致採用節省成本來使貿易轉型和增加公司的效率。這些勢力正促使經濟轉型,其中最主要的力量來自知識。
就因為知識被特別強調,知識經濟(Knowledge-driven economy或簡稱為K-economy)運應而生,在21世紀成為最熱門的課題之一。聯合國是在1998年正式確定K-economy這個名詞,意味著聯合國接納這個概念,並同意每個國家必須力爭上游。
馬來西亞也不落人後,在同年11月授權全國資訊理事會研究知識經濟領域中涉及的e-economy、e-commerce和Productively進行研究。1999年4月,第一個工作營正式作深入研討,由政府包括國際貿工部及國家銀行支助。2000年的財政年度上,財政部宣佈撥款500萬元來完成知識經濟大藍圖的研究和草擬。
由那時起,政府確定國家目前的“生產經濟”(Productive based economy)將會轉型成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
在知識經濟的範疇中,專家們提出幾個急切需要推動的工作,這離不開電腦科技的帶動。因此,他們為電子面務(E-commerce)作出定義:在網際網絡中進行交易和提供服務。而電子貿易(E-business)涵蓋得更廣,除了包含電子商務外,也包括公司的策略和操作,即通過資訊工藝來增加收入,減少成本,改善服務和擴大市場,最終使E-business整合整個工業。此外,也出現電子伙伴(E-partnering)的合作,成為一個整體面對市場挑戰。
財政部長敦達因於2000年9月28日為“公元2000年亞洲多媒體會議及展覽會主持開幕時這樣說:“知識經濟”大藍圖不是我們朝向知識經濟的第一個起步。早在1996年,政府已接受國家資訊工藝理事會的建議,以創造一個知識社會(K-society)。專家們在五個領域探討馬來西亞如何邁向電子世界(Electronic world)。這五個領域即是:E-economy、E-community、E-Sovereignty、E-learning和E-public service。
他同時還說,1996年第一屆亞洲多媒體論壇上,馬來西亞已採取步驟建立“多媒體超級走廊”(MSC)。這是邁向知識經濟的第一個實質步驟。
“我國之所以這樣做,是準備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改變和挑戰。MSC不僅僅是個有實體的基礎,也是一種願景文化的創造,以培養出具世界水平的知識產品,並領導“研究與開發”(R & D)的發展,以作為提供新概念和創見的‘試驗溫床’。”
由上述來看,我們得到一個初步的概念,那就是,知識經濟與電腦科技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尤其是網際網絡(Internet)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電腦本身也是用人的智慧創造的一種革命性產品。這就是說,人的知識和人的智慧是未來世界的主宰。離開了知識,不可能豐富人類的智慧,也就無創意可言,世界的進展不可能突飛猛進。
我國國家銀行用下列簡單的詞句概括了“知識經濟”的定義:“推動和利用知識在經濟上製造新的價值。”這非常清楚地解釋,在現代高科技的世界中,知識已成為製造財富不可或缺的基石。
西方佔盡優勢
環顧世界,我們不難看到知識豐富的國家,累積更多的財富。西方國家在這方面佔盡優勢,是因為它們早在10年前就“推動知識製造財富”,加上政治、軍事力量的輔助,一聲“經濟全球化”終於衝破各國的關口。
他們通過貿易自由化,將“知識經濟”發揮得淋漓盡致,並用變革和創新的戰略無往而不利地衝擊世界各國(不必再用武力也可佔有世界市場)。資源已不再是經濟的主導,知識反而躍居成為經濟的主導,這就是知識力量的巨大作用。
今天,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電子產品日新月異,國際品牌遍佈各個角落,已清楚說明西方國家正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它們的一舉一動,莫不牽動世界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我們對於手提電話的普及化是難以想像的。長久以來,我們都使用固定電話,不能隨心所欲把電話帶在身上。今天電話不但放在口袋中,而且越來越微型。這就是電子革命,衛星發達的結果。
如果“知識經濟”中的革命性產品已來到我們家門口,已投進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若不朝向知識經濟中急起直追,將會被“知識革命”的浪潮所淹沒。 (
Maxis 012 註冊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新聞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BUY SINCHEW傳到26000,月費RM5.00,更多配套按這裡。
但甚麼是“知識經濟”呢?這是很多人都在探討的問題,因為每個國家幾乎都不能抗拒“知識經濟”的提倡,也不能迴避它的“降臨”。即使有不少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很有意見,並形容為西方大國通過經濟手段控制世界的一種“障眼法”,但他們不能因此拒絕“知識經濟”,反而不得不參與其中,大力鼓吹。
顧名思義,“知識經濟”就是用知識激發智慧來創新和創造新的和有價值的產品或理論,以製造更多財富,加強經濟實力。
製造更多財富
馬來西亞經濟研究機構的巴南日星(Paramjit Singh)這樣說:“兩股勢力正在塑造新的經濟,其一是朝向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這意味著經濟活動更加開放和跨越國界。其二是先進的訊息和通訊工藝(ICT)已導致採用節省成本來使貿易轉型和增加公司的效率。這些勢力正促使經濟轉型,其中最主要的力量來自知識。
就因為知識被特別強調,知識經濟(Knowledge-driven economy或簡稱為K-economy)運應而生,在21世紀成為最熱門的課題之一。聯合國是在1998年正式確定K-economy這個名詞,意味著聯合國接納這個概念,並同意每個國家必須力爭上游。
馬來西亞也不落人後,在同年11月授權全國資訊理事會研究知識經濟領域中涉及的e-economy、e-commerce和Productively進行研究。1999年4月,第一個工作營正式作深入研討,由政府包括國際貿工部及國家銀行支助。2000年的財政年度上,財政部宣佈撥款500萬元來完成知識經濟大藍圖的研究和草擬。
由那時起,政府確定國家目前的“生產經濟”(Productive based economy)將會轉型成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
在知識經濟的範疇中,專家們提出幾個急切需要推動的工作,這離不開電腦科技的帶動。因此,他們為電子面務(E-commerce)作出定義:在網際網絡中進行交易和提供服務。而電子貿易(E-business)涵蓋得更廣,除了包含電子商務外,也包括公司的策略和操作,即通過資訊工藝來增加收入,減少成本,改善服務和擴大市場,最終使E-business整合整個工業。此外,也出現電子伙伴(E-partnering)的合作,成為一個整體面對市場挑戰。
財政部長敦達因於2000年9月28日為“公元2000年亞洲多媒體會議及展覽會主持開幕時這樣說:“知識經濟”大藍圖不是我們朝向知識經濟的第一個起步。早在1996年,政府已接受國家資訊工藝理事會的建議,以創造一個知識社會(K-society)。專家們在五個領域探討馬來西亞如何邁向電子世界(Electronic world)。這五個領域即是:E-economy、E-community、E-Sovereignty、E-learning和E-public service。
他同時還說,1996年第一屆亞洲多媒體論壇上,馬來西亞已採取步驟建立“多媒體超級走廊”(MSC)。這是邁向知識經濟的第一個實質步驟。
“我國之所以這樣做,是準備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改變和挑戰。MSC不僅僅是個有實體的基礎,也是一種願景文化的創造,以培養出具世界水平的知識產品,並領導“研究與開發”(R & D)的發展,以作為提供新概念和創見的‘試驗溫床’。”
由上述來看,我們得到一個初步的概念,那就是,知識經濟與電腦科技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尤其是網際網絡(Internet)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電腦本身也是用人的智慧創造的一種革命性產品。這就是說,人的知識和人的智慧是未來世界的主宰。離開了知識,不可能豐富人類的智慧,也就無創意可言,世界的進展不可能突飛猛進。
我國國家銀行用下列簡單的詞句概括了“知識經濟”的定義:“推動和利用知識在經濟上製造新的價值。”這非常清楚地解釋,在現代高科技的世界中,知識已成為製造財富不可或缺的基石。
西方佔盡優勢
環顧世界,我們不難看到知識豐富的國家,累積更多的財富。西方國家在這方面佔盡優勢,是因為它們早在10年前就“推動知識製造財富”,加上政治、軍事力量的輔助,一聲“經濟全球化”終於衝破各國的關口。
他們通過貿易自由化,將“知識經濟”發揮得淋漓盡致,並用變革和創新的戰略無往而不利地衝擊世界各國(不必再用武力也可佔有世界市場)。資源已不再是經濟的主導,知識反而躍居成為經濟的主導,這就是知識力量的巨大作用。
今天,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電子產品日新月異,國際品牌遍佈各個角落,已清楚說明西方國家正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它們的一舉一動,莫不牽動世界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我們對於手提電話的普及化是難以想像的。長久以來,我們都使用固定電話,不能隨心所欲把電話帶在身上。今天電話不但放在口袋中,而且越來越微型。這就是電子革命,衛星發達的結果。
如果“知識經濟”中的革命性產品已來到我們家門口,已投進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若不朝向知識經濟中急起直追,將會被“知識革命”的浪潮所淹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