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說穿了,就是利用電腦和高科技來創新和進行變革。如果沒有電腦的輔助,沒有互聯網將資料和訊息在瞬息之間四處擴散,知識經濟也許會寸步難行。
一般上,人們對於“知識經濟”(K-Economy)的理解是先要學會區分資料(Data)、訊息(Information)及知識(Knowledge)的三個階段和不同點:
(一)所謂資料,是指存在的現況,如過去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收支狀況和匯率的表現,當然也包括各式各樣的資料。
(二)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後,就會變成訊息。例如,分析後的報告展示,國家過去10年的成長率及其因由,可視為一項有用的訊息。
(三)有了訊息後,人類就可利用各種訊息進行整合和評析,以形成一種知識。當我們把知識消化和理解後,便可以在所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創造,並對未來的社會作出憧憬和預測。這就是說,知識進入人的大腦後,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推理和假設,並提出新的理論來改變現狀。
提新理論改變現狀
因為當今強調的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知識便側重在經濟領域中創造更多的財富。自然地定名為“知識經濟”,但它的涵蓋面是十分廣泛的,可以觸及各個領域的變革,以達成一個知識的社會。
不過,在高科技的推波助瀾下,當今的“知識經濟人才”有別於昔日的所謂知識份子。長久以來,我們把知識份子定位在“讀書人”的狹義範圍內,並進一步窄化為在文化上有貢獻的人或在文化領域長期工作的人。所謂的知識份子又逐漸地歸納為有哲學思想、有文化修養的人,有別於普通人。
但今天的“知識經濟”要培養的“知識份子”是側重在經濟領域方面,並通過掌握高科技來完成使命。
如果說過去的知識份子是指人文方面有表現的人,則今日的知識份子已是跳出舊框框,定位在是否掌握高科技,尤其對電腦知識的瞭如指掌。如果你說你不會電腦,可能在未來不會被視為“知識經濟”的人才,因為你趕不上時代,落伍了。
其實這種觀點是有爭議也有待商榷的。如果你深一層分析,不難發現今天國際社會在努力培養“知識經濟人才”是與古代中國社會流行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論調不謀而合。
古代的讀書人“寒窗苦讀”,不外是要考取功名進入仕途而“一舉成名天下知”。當時的社會比較單純,做官成了讀書人成名的唯一有效途徑。此外,少有人投身入科技的領域探索未來。儘管紙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也是中國人的智慧結合出來的,但因為沒有進一步研究,以致在後來被西方進一步提昇和發展。
偏重人文而忽略科學,結果是失去平衡。中國人的智慧用於官場的“攻於心計”,從歷史上來看,實在是“出類拔萃”。八國聯軍的入侵,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正好說明忽視科學發展終於被外來勢力用較高的科技炮彈壓得透不過氣。
恰恰相反,西方國家在16世紀文藝復興後,一方面除了發展人文科學外,更把精力投向科技的發明。理科在西方的興起終於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現代化和文明的國家,把停滯在人文階段、自我陶醉的東方遠遠拋在後頭。這就是科技製造財富,進而豐富人類文明生活的一個明證。
但是,西方後來偏重科技,也使它們在人文精神上顯得貧乏,遠不及古希臘和古埃及留下的燦爛思想那樣多姿多采。不過相比之下,科技卻顯得有值價,因為通過科技改變人類思想和生活方式又遠遠勝於通過人文思想來改造人類來得快和更有實在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西方國家發明了收音機,用40年的時間達到擁有5千萬名聽眾。電視機的發明,要用15年的時間普及5千萬個觀眾。接下來,西方國家發明了電腦,其進展速度更是驚人,幾乎在短短的10年,就能夠把世界收錄在電腦中。
今天在美國,每5秒有人註冊電子郵件地址,每個月有5000人設立網址,簡直用光的速度把人類搞得暈頭轉向。
高科技和電腦的普及化也印證西方國家正通過有效的工具在經濟上處於不敗和控制的地位,對於推行知識經濟更具信心。它們證明用腦賺錢比用資源(原料)來賺錢更快更多更有用。統計數字告訴我們,整個世界的生產總值,先進國佔了86%,而世界產品的出口消費地區,也是先進國佔了82%。反過來,西方世界有了數不盡的鈔票後,它們佔發展中國家接受的外來直接投資的68%。
西方控制世界經濟
如果我們冷靜思考,一定會發現到西方國家已控制世界的經濟命脈。發展中國家如果不擠入其中分享經濟轉型帶來的成果,恐怕將淪為原料供應國而無法抬頭。
原料會殆盡,人的腦和知識卻是無窮盡的。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無形的牢牢地主宰著有形的。正如過去的中國封建社會,無形的儒家思想主宰中國人的命運一樣。這就是為甚麼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轉向“知識經濟”發展,不再沉迷於“歷史的榮耀”,而是認識到“現實的殘酷”,同樣要培養經濟掛帥的知識份子,即所謂的“知識經濟”人才了。
無論如何,這之中有一個必須提防的“陷阱”。如果偏向經濟(現實利益)而忽略人文(精神上的)的發展,可能會因而使人類成為“經濟動物”。這是知識經濟推動之後的一個潛在危機。失調會導致失控,唯有雙行的平衡才能使人類活得更精彩,不會成為“賺錢的工具”。
(
Celcom 019 & 013 用戶可通過手機訂閱《星洲簡訊伴我行》 資訊配套。訂閱24小時後開始為您傳送最新消息!方法:輸入REG SCALL傳到77770,月費RM7.00,更多配套按這裡。
一般上,人們對於“知識經濟”(K-Economy)的理解是先要學會區分資料(Data)、訊息(Information)及知識(Knowledge)的三個階段和不同點:
(一)所謂資料,是指存在的現況,如過去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收支狀況和匯率的表現,當然也包括各式各樣的資料。
(二)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後,就會變成訊息。例如,分析後的報告展示,國家過去10年的成長率及其因由,可視為一項有用的訊息。
(三)有了訊息後,人類就可利用各種訊息進行整合和評析,以形成一種知識。當我們把知識消化和理解後,便可以在所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創造,並對未來的社會作出憧憬和預測。這就是說,知識進入人的大腦後,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推理和假設,並提出新的理論來改變現狀。
提新理論改變現狀
因為當今強調的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知識便側重在經濟領域中創造更多的財富。自然地定名為“知識經濟”,但它的涵蓋面是十分廣泛的,可以觸及各個領域的變革,以達成一個知識的社會。
不過,在高科技的推波助瀾下,當今的“知識經濟人才”有別於昔日的所謂知識份子。長久以來,我們把知識份子定位在“讀書人”的狹義範圍內,並進一步窄化為在文化上有貢獻的人或在文化領域長期工作的人。所謂的知識份子又逐漸地歸納為有哲學思想、有文化修養的人,有別於普通人。
但今天的“知識經濟”要培養的“知識份子”是側重在經濟領域方面,並通過掌握高科技來完成使命。
如果說過去的知識份子是指人文方面有表現的人,則今日的知識份子已是跳出舊框框,定位在是否掌握高科技,尤其對電腦知識的瞭如指掌。如果你說你不會電腦,可能在未來不會被視為“知識經濟”的人才,因為你趕不上時代,落伍了。
其實這種觀點是有爭議也有待商榷的。如果你深一層分析,不難發現今天國際社會在努力培養“知識經濟人才”是與古代中國社會流行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論調不謀而合。
古代的讀書人“寒窗苦讀”,不外是要考取功名進入仕途而“一舉成名天下知”。當時的社會比較單純,做官成了讀書人成名的唯一有效途徑。此外,少有人投身入科技的領域探索未來。儘管紙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也是中國人的智慧結合出來的,但因為沒有進一步研究,以致在後來被西方進一步提昇和發展。
偏重人文而忽略科學,結果是失去平衡。中國人的智慧用於官場的“攻於心計”,從歷史上來看,實在是“出類拔萃”。八國聯軍的入侵,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正好說明忽視科學發展終於被外來勢力用較高的科技炮彈壓得透不過氣。
恰恰相反,西方國家在16世紀文藝復興後,一方面除了發展人文科學外,更把精力投向科技的發明。理科在西方的興起終於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現代化和文明的國家,把停滯在人文階段、自我陶醉的東方遠遠拋在後頭。這就是科技製造財富,進而豐富人類文明生活的一個明證。
但是,西方後來偏重科技,也使它們在人文精神上顯得貧乏,遠不及古希臘和古埃及留下的燦爛思想那樣多姿多采。不過相比之下,科技卻顯得有值價,因為通過科技改變人類思想和生活方式又遠遠勝於通過人文思想來改造人類來得快和更有實在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西方國家發明了收音機,用40年的時間達到擁有5千萬名聽眾。電視機的發明,要用15年的時間普及5千萬個觀眾。接下來,西方國家發明了電腦,其進展速度更是驚人,幾乎在短短的10年,就能夠把世界收錄在電腦中。
今天在美國,每5秒有人註冊電子郵件地址,每個月有5000人設立網址,簡直用光的速度把人類搞得暈頭轉向。
高科技和電腦的普及化也印證西方國家正通過有效的工具在經濟上處於不敗和控制的地位,對於推行知識經濟更具信心。它們證明用腦賺錢比用資源(原料)來賺錢更快更多更有用。統計數字告訴我們,整個世界的生產總值,先進國佔了86%,而世界產品的出口消費地區,也是先進國佔了82%。反過來,西方世界有了數不盡的鈔票後,它們佔發展中國家接受的外來直接投資的68%。
西方控制世界經濟
如果我們冷靜思考,一定會發現到西方國家已控制世界的經濟命脈。發展中國家如果不擠入其中分享經濟轉型帶來的成果,恐怕將淪為原料供應國而無法抬頭。
原料會殆盡,人的腦和知識卻是無窮盡的。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無形的牢牢地主宰著有形的。正如過去的中國封建社會,無形的儒家思想主宰中國人的命運一樣。這就是為甚麼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轉向“知識經濟”發展,不再沉迷於“歷史的榮耀”,而是認識到“現實的殘酷”,同樣要培養經濟掛帥的知識份子,即所謂的“知識經濟”人才了。
無論如何,這之中有一個必須提防的“陷阱”。如果偏向經濟(現實利益)而忽略人文(精神上的)的發展,可能會因而使人類成為“經濟動物”。這是知識經濟推動之後的一個潛在危機。失調會導致失控,唯有雙行的平衡才能使人類活得更精彩,不會成為“賺錢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