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東南亞華人民間的系列傳統節日,以及所有這些作為文化現象的節日的內容,我們會發現傳統節日信仰在異地形成“傳統”、受到當地華人民族人口中極大部份人的世代公認與傳承,是由於它們綜合了一系列足於讓它們被族群“選擇”成為集體記憶的特性。
不同的節日內容有別,但是卻普遍擁有相類似的一系列特性。這些節日綜合的多種特性,造就了節日能擁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去符合群體的心理需要。它們是使得節日可以長期受人記憶和定期重覆實踐的內在因素。
傳統節日主要綜合以下幾種主要特性:
(a)節日具有周期性:它會出現在生每一個時令交替或每年的同一個日子(有時是固定的數年,或一個甲子),因而能喚起人們的記憶。
如果一個慶典不是週期性的活動,只是出現過一次又或者數次,舉行時間也不一致,它很難成為一個節日。
它的週期性,也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的訊號,想起歲月週期結束與開始,引發送舊迎新與轉變生活的意念。
(b)節日具有針對性:即使節日的內容和目標是復合的,不管是農時節日、紀念歷史人物或事件,或者宗教節日,它們的主題還是很清楚。節日的主題往往就表現在節日的名稱,節日內容也和主題相關;雖不是一成不變,但也不至於脫節。
(c)節日是多種活動的復合:華人節日和節日文化,是週期性的各種文化元素的記憶與檢閱,它包括了飲食風俗、宗教、倫理、藝術、技藝等活動,使到每一個節日色彩繽紛,不會是只有一種活動配合節日的主題。如果節日中只有單一的一種活動,節日就顯得單調、缺乏吸引力。
(d)每個節日擁有相對於其他節日的獨特內容:節日比平常日子內容豐富,然而,雖說所有節日都是由各種活動復合成豐富的內容,可是它們之間主題有別,而且也有互相區別的獨特內容。
(e)節日具有民族色彩:傳統節日大多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人文有關。這些故事或傳說構成的典故包括了神仙鬼怪、人情世故、忠奸善惡。
故事奇情變化的情節中隱藏了民族的倫理與價值取向;而故事的內容,都是以文化發源地的不同歷史時代及地方色彩作為背景。
(f)節日反映先輩的地域文化:在傳統節日中,涉及的飲食與實物習俗也和文化來源地域的地方自然資源有關;使用品的名稱和原由,也可能是與文化來源地的方言諧音有關,體現當地的語言文化。
(g)節日擁有令人群聚合制度化的機制:在農業社會,家族是經濟生產的基本單位。當人民無法控制其他外在的自然及人為因素,要確保生產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更美好,就唯有更注重家庭穩定與和諧,把“合家團圓”擺在第一位,去應付外來的一切壓力。
一年中不同時段出現的傳統節日形成人們“約定俗成”的親善日,讓家人每年選擇定期的日子團聚溝通,又讓親友鄰居互相探訪加強關係。
(h)節日具有劃分群體界限的“邊界”作用:節日的產生與延續,都是依賴群體的歷史背景、文化、環境條件作為基礎。
當我們說它形成個人對社群或族群認同的象徵,它其實也同時成為整個社群或族群與其他群體互相識別的“邊界”。不進入群體的成員不可能會越界慶祝這一節日,慶祝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主題內容。
非華人不會去慶祝中元與中秋等節俗,非福建人也用不同方式慶祝天公誕、不會像北馬福建人感覺過年並不比天公誕的盛大。
當社群中的個體逐漸放棄大部份人延續的節日或更改節日的內容(尤其是許多節日中強調的祭祖),或者引進源自其他文化的節日,他可能會被視為企圖脫離所屬社群的邊界,這就標誌了個體已經有“化外”的傾向。
(星洲互動‧2001/07/14)
不同的節日內容有別,但是卻普遍擁有相類似的一系列特性。這些節日綜合的多種特性,造就了節日能擁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去符合群體的心理需要。它們是使得節日可以長期受人記憶和定期重覆實踐的內在因素。
傳統節日主要綜合以下幾種主要特性:
(a)節日具有周期性:它會出現在生每一個時令交替或每年的同一個日子(有時是固定的數年,或一個甲子),因而能喚起人們的記憶。
如果一個慶典不是週期性的活動,只是出現過一次又或者數次,舉行時間也不一致,它很難成為一個節日。
它的週期性,也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的訊號,想起歲月週期結束與開始,引發送舊迎新與轉變生活的意念。
(b)節日具有針對性:即使節日的內容和目標是復合的,不管是農時節日、紀念歷史人物或事件,或者宗教節日,它們的主題還是很清楚。節日的主題往往就表現在節日的名稱,節日內容也和主題相關;雖不是一成不變,但也不至於脫節。
(c)節日是多種活動的復合:華人節日和節日文化,是週期性的各種文化元素的記憶與檢閱,它包括了飲食風俗、宗教、倫理、藝術、技藝等活動,使到每一個節日色彩繽紛,不會是只有一種活動配合節日的主題。如果節日中只有單一的一種活動,節日就顯得單調、缺乏吸引力。
(d)每個節日擁有相對於其他節日的獨特內容:節日比平常日子內容豐富,然而,雖說所有節日都是由各種活動復合成豐富的內容,可是它們之間主題有別,而且也有互相區別的獨特內容。
(e)節日具有民族色彩:傳統節日大多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人文有關。這些故事或傳說構成的典故包括了神仙鬼怪、人情世故、忠奸善惡。
故事奇情變化的情節中隱藏了民族的倫理與價值取向;而故事的內容,都是以文化發源地的不同歷史時代及地方色彩作為背景。
(f)節日反映先輩的地域文化:在傳統節日中,涉及的飲食與實物習俗也和文化來源地域的地方自然資源有關;使用品的名稱和原由,也可能是與文化來源地的方言諧音有關,體現當地的語言文化。
(g)節日擁有令人群聚合制度化的機制:在農業社會,家族是經濟生產的基本單位。當人民無法控制其他外在的自然及人為因素,要確保生產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更美好,就唯有更注重家庭穩定與和諧,把“合家團圓”擺在第一位,去應付外來的一切壓力。
一年中不同時段出現的傳統節日形成人們“約定俗成”的親善日,讓家人每年選擇定期的日子團聚溝通,又讓親友鄰居互相探訪加強關係。
(h)節日具有劃分群體界限的“邊界”作用:節日的產生與延續,都是依賴群體的歷史背景、文化、環境條件作為基礎。
當我們說它形成個人對社群或族群認同的象徵,它其實也同時成為整個社群或族群與其他群體互相識別的“邊界”。不進入群體的成員不可能會越界慶祝這一節日,慶祝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主題內容。
非華人不會去慶祝中元與中秋等節俗,非福建人也用不同方式慶祝天公誕、不會像北馬福建人感覺過年並不比天公誕的盛大。
當社群中的個體逐漸放棄大部份人延續的節日或更改節日的內容(尤其是許多節日中強調的祭祖),或者引進源自其他文化的節日,他可能會被視為企圖脫離所屬社群的邊界,這就標誌了個體已經有“化外”的傾向。
(星洲互動‧200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