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節日分別擁有了穩定的態勢與變異的態勢,在任何一個節日,這兩種相對的態勢都是二元並存的。
每一個節日都是由一個社群的歷史、文化及環境特定條件產生與哺育出來的,因此節日也必定是社群的傳統文化的一部份,甚至是可以依據呈現節日的方式說明社群的傳統。
這就是我們為何一再說節日可以是傳統的象徵。就因如此,我們可以發現任何節日文化都是在人們的心理、語言、感情、審美方面形成了一種歷史的穩定態勢,這種態勢使到一個節日是難以用另一個節日來代替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注意到,整個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因此節日作為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產物,又無可避免的會在發展中產生各種變異。
這些變異,主要是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使到社會條件及社會意識也隨著轉變,因此便影響了人們對節日的重視程度,節日的具體內容細節,也就因而會有所增減。
其次,來自政治的影響和干預也構成促使節日興衰或內容轉變的條件。過去以來的統治者,喜歡通過對節日的插手表示與民眾樂,又或者向民間傳播各種訊息;他們提倡一些節日或干預一些節日,或者禁止一些節日,都會帶來新的變化。
另外,科學與技術的影響,也會帶來人們思想的變化,以及節日內容的增減改變。
當然,除了上述的因素,當地資源也是一個影響節日內容的因素;長期的經濟困難,固然會使人們慶祝節日的內容變得簡化與儉樸,但地方的資源也影響了內容。例如:馬來西亞華人祭祀儀式已有許多新內容,單是採用的果類已與中國不同,更具有熱帶色彩。
在東南亞,馬來西亞人慶祝中秋節的情形是其中一個極突出的例子,其內容相當可以具體表現節日活動中穩定態勢與變異態勢並同存在的現象。
一方面,中秋節、中秋月餅和嫦娥的神話繼續流傳,人們依然熱切的憧憬與慶祝中秋,中秋未到前,滿街出現商販販賣燈籠和月餅,已把整個氣氛渲染,催促著人心準備渡節;然而,另一方面,中秋不再是配合農時性,便少了讓合家秋收後團聚的內容。
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企業假日制度化,造成忙碌的遊子為了應付工作,不一定會在並非公共假期的中秋節趕回家中團圓;而且,許多家庭也逐漸放棄了全家共同拜神賞月的習慣。
另外,社會的經濟繁忙讓各家庭的父母和兒女無法在中秋前一同預製燈籠;科技的發明,更使到近數十年來傳統的手製燈籠式微,竹枝和薄紙紮的燈籠逐漸匿。最先是出現鐵線與薄玻璃紙紮成的燈籠,後來則發展到塑膠製與電池發光的音樂燈籠,還有,一些地區政治組織或政府旅遊部提倡中秋提燈遊行之類的節日,更使中秋從一個各家各戶自行聚會和閒話家常的古代家庭日,演變成一種帶有旅遊或政治宣傳的成人共同活動;鄰居兒童之間的夜遊嬉樂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在參與遊行時,加上各種古時未有的活動:如銅樂隊演出。
即使是中秋的最大象徵也出現變異:中秋月餅的形式已出現變化,市場上出現具有地方風味,又不違清真教徒教規食俗的月餅,使中秋節互贈月餅的風俗擴大了流傳範圍。但是,這是個提燈籠遊行而不一定賞月的時代,只有極少數人才會相信月宮住著一隻小白兔。
(星洲互動‧2001/07/14)
每一個節日都是由一個社群的歷史、文化及環境特定條件產生與哺育出來的,因此節日也必定是社群的傳統文化的一部份,甚至是可以依據呈現節日的方式說明社群的傳統。
這就是我們為何一再說節日可以是傳統的象徵。就因如此,我們可以發現任何節日文化都是在人們的心理、語言、感情、審美方面形成了一種歷史的穩定態勢,這種態勢使到一個節日是難以用另一個節日來代替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注意到,整個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因此節日作為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產物,又無可避免的會在發展中產生各種變異。
這些變異,主要是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使到社會條件及社會意識也隨著轉變,因此便影響了人們對節日的重視程度,節日的具體內容細節,也就因而會有所增減。
其次,來自政治的影響和干預也構成促使節日興衰或內容轉變的條件。過去以來的統治者,喜歡通過對節日的插手表示與民眾樂,又或者向民間傳播各種訊息;他們提倡一些節日或干預一些節日,或者禁止一些節日,都會帶來新的變化。
另外,科學與技術的影響,也會帶來人們思想的變化,以及節日內容的增減改變。
當然,除了上述的因素,當地資源也是一個影響節日內容的因素;長期的經濟困難,固然會使人們慶祝節日的內容變得簡化與儉樸,但地方的資源也影響了內容。例如:馬來西亞華人祭祀儀式已有許多新內容,單是採用的果類已與中國不同,更具有熱帶色彩。
在東南亞,馬來西亞人慶祝中秋節的情形是其中一個極突出的例子,其內容相當可以具體表現節日活動中穩定態勢與變異態勢並同存在的現象。
一方面,中秋節、中秋月餅和嫦娥的神話繼續流傳,人們依然熱切的憧憬與慶祝中秋,中秋未到前,滿街出現商販販賣燈籠和月餅,已把整個氣氛渲染,催促著人心準備渡節;然而,另一方面,中秋不再是配合農時性,便少了讓合家秋收後團聚的內容。
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企業假日制度化,造成忙碌的遊子為了應付工作,不一定會在並非公共假期的中秋節趕回家中團圓;而且,許多家庭也逐漸放棄了全家共同拜神賞月的習慣。
另外,社會的經濟繁忙讓各家庭的父母和兒女無法在中秋前一同預製燈籠;科技的發明,更使到近數十年來傳統的手製燈籠式微,竹枝和薄紙紮的燈籠逐漸匿。最先是出現鐵線與薄玻璃紙紮成的燈籠,後來則發展到塑膠製與電池發光的音樂燈籠,還有,一些地區政治組織或政府旅遊部提倡中秋提燈遊行之類的節日,更使中秋從一個各家各戶自行聚會和閒話家常的古代家庭日,演變成一種帶有旅遊或政治宣傳的成人共同活動;鄰居兒童之間的夜遊嬉樂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在參與遊行時,加上各種古時未有的活動:如銅樂隊演出。
即使是中秋的最大象徵也出現變異:中秋月餅的形式已出現變化,市場上出現具有地方風味,又不違清真教徒教規食俗的月餅,使中秋節互贈月餅的風俗擴大了流傳範圍。但是,這是個提燈籠遊行而不一定賞月的時代,只有極少數人才會相信月宮住著一隻小白兔。
(星洲互動‧200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