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之下,東南亞的華人民間節日除了能夠持續之外,肯定也出現變異,令它和它百年前從中國傳入本土時的面貌不盡相同:
(a)有些節日已不再是普遍受到實踐,有趨向沒落的跡象。
(b)有些節日已從娛神轉化到娛人為主。
(c)有些節日卻由於人們對商業和生活美好的追求加劇,令祭祀神明的活動加入更多的元素、變得更隆重。
(d)有些節日活動則增加了目標與內容,甚至轉向了多方向,它們甚至變得比起在中國本土實踐時更受人重視;它們在中國只是以家庭為實踐單位,在本地則逐漸加入商業、文化藝術表演、旅遊、體育等內容,成為綜合了不同目標的社群活動。
(e)也有一些原本作為節日內容的風俗及活動,如賽龍舟,則已經從節日中分離出來,成為水上運動等獨立的例常活動。
(f)有些節日的原有內容會抽離出原本的節日,形成另類節日。就像原本是神誕節日附屬活動的檳城大旗鼓,它與舞獅隊伍、銅樂隊表演等活動互相結合,就成為不再屬於單一華人族群的官方旅遊節日;如今檳州大旗鼓已極少在神誕出現,卻成為一年一度的同樂會的重要表演項目。
節日文化變異的一面,使到它們的具體內容和超過百年前的原始風貌不盡相同,甚至改變許多;但是節日文化的穩定的一面,在於它保持了很多不變的特徵,使人們很清楚的理解或感受到它的傳統與文化源頭。
即使那些從原本是單一族群節日文化中分離出來的新活動,又或者是有關活動已與其他民族的活動結合成為新節日,這一些活動都卻依然是烙下原有文化色彩的烙印。
例如:在檳城原本配合華人神誕的妝藝,雖然已是近乎失傳的活動,人們依然感受到從其中分出的大旗鼓表演具華人色彩,即使它的參與者來自各族,其內容基本是源自華人節日文化。
(六)結語
把東南亞華人慶祝的節日文化,去比較它們歷史上所源自的地域原有的節日文化,其實並沒有必要去強調甚麼“純”或“不純”的問題。
實際上,每一個節日能持續流傳,就是由於它的系列特性獲得人們的歡迎與接受,使到它繼續保有了穩定的態勢。
它之所以不盡和發源地的原型相同,又是由於地方生活、環境、社會經濟、政治、科技及資源條件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其變異。唯其如此,才會顯示出它既具有數千年民族傳統又擁有地方色彩的獨特與魅力。
我們知道,每一個節日的穩定態勢與變異態勢,都是並存的,但是它之所以主題不變、繼續維持生機,關鍵在於它的各種特性使它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說,不論是個人或者群體,都有重視和願意實踐節日文化的理由,他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很大原因都是基於節日的一系列特性。
節日的系列特性,不論是穩定的或變異的,都是對人們具有生活價值,在同時間,它們也充實了人們的生存意義,為人們提倡心理上的“滿足”。
(星洲互動‧2001/07/14)
(a)有些節日已不再是普遍受到實踐,有趨向沒落的跡象。
(b)有些節日已從娛神轉化到娛人為主。
(c)有些節日卻由於人們對商業和生活美好的追求加劇,令祭祀神明的活動加入更多的元素、變得更隆重。
(d)有些節日活動則增加了目標與內容,甚至轉向了多方向,它們甚至變得比起在中國本土實踐時更受人重視;它們在中國只是以家庭為實踐單位,在本地則逐漸加入商業、文化藝術表演、旅遊、體育等內容,成為綜合了不同目標的社群活動。
(e)也有一些原本作為節日內容的風俗及活動,如賽龍舟,則已經從節日中分離出來,成為水上運動等獨立的例常活動。
(f)有些節日的原有內容會抽離出原本的節日,形成另類節日。就像原本是神誕節日附屬活動的檳城大旗鼓,它與舞獅隊伍、銅樂隊表演等活動互相結合,就成為不再屬於單一華人族群的官方旅遊節日;如今檳州大旗鼓已極少在神誕出現,卻成為一年一度的同樂會的重要表演項目。
節日文化變異的一面,使到它們的具體內容和超過百年前的原始風貌不盡相同,甚至改變許多;但是節日文化的穩定的一面,在於它保持了很多不變的特徵,使人們很清楚的理解或感受到它的傳統與文化源頭。
即使那些從原本是單一族群節日文化中分離出來的新活動,又或者是有關活動已與其他民族的活動結合成為新節日,這一些活動都卻依然是烙下原有文化色彩的烙印。
例如:在檳城原本配合華人神誕的妝藝,雖然已是近乎失傳的活動,人們依然感受到從其中分出的大旗鼓表演具華人色彩,即使它的參與者來自各族,其內容基本是源自華人節日文化。
(六)結語
把東南亞華人慶祝的節日文化,去比較它們歷史上所源自的地域原有的節日文化,其實並沒有必要去強調甚麼“純”或“不純”的問題。
實際上,每一個節日能持續流傳,就是由於它的系列特性獲得人們的歡迎與接受,使到它繼續保有了穩定的態勢。
它之所以不盡和發源地的原型相同,又是由於地方生活、環境、社會經濟、政治、科技及資源條件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其變異。唯其如此,才會顯示出它既具有數千年民族傳統又擁有地方色彩的獨特與魅力。
我們知道,每一個節日的穩定態勢與變異態勢,都是並存的,但是它之所以主題不變、繼續維持生機,關鍵在於它的各種特性使它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說,不論是個人或者群體,都有重視和願意實踐節日文化的理由,他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很大原因都是基於節日的一系列特性。
節日的系列特性,不論是穩定的或變異的,都是對人們具有生活價值,在同時間,它們也充實了人們的生存意義,為人們提倡心理上的“滿足”。
(星洲互動‧200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