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最後一日
解說:
古代人在這一天,佈置桃木在家門前,以作為除疫驅癘之意;同時,這一天,其實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在華人看來,本日具有天道完成運行一週的含意,因此,又有“除舊更新”之含意。
禮俗:
1)除夕夜,按禮俗是為了除舊更新,以積極愉快的心情重新渡過另一年,因此,嚴禁惡口和說喪氣話或悲觀的話,以免招來衰運。
2)“桃符萬象更新”的原意,原本是出發於人們年年以桃木畫上各種各樣具有驅邪迎祥意義的字句去迎新驅衰。
演變到現在,則已不再有人在門前種桃枝或書寫桃木符咒和文字;它發展成表現書法和心思願望的墨字春聯。迎春節貼春聯已成為華人的文化特色。
3)各家各戶,在這一天都要遊子回家;當家庭成員各自從外地到齊,人們舉行告別全年最後一天的聚餐會,全家一起圍桌吃團圓飯。閩南人把這稱為“辭年”。有些家庭,全家圍坐談天,徹夜不眠,這是“守歲”風俗。
4)有僱工人的家庭或商店,這一天也會乘全體工人回家吃團圓飯之前聚餐,有些僱主會用客套手法表達僱主明年是否決定繼續聘用某個工人。
按照粵人的手法,如果不打算聘用某一員工,主人會讓盤子的雞頭向著工人的方向。而另外一些南方人通用的手法,則是由主人為該名傭工斟酒,意為“送別”。這些都是免去出口辭人的尷尬,作了以禮相送、不言而喻的暗示。如此則工人自知明年起自動解約了。
不過,這種不出惡言、以禮相待的暗示手法,在這一個講究尊重雙方意願與合約文字的社會,已並不妥當。在今日社會,解僱並非由僱主隨心所欲去決定,過去的制度已不適用。
5)根據民間信仰,這一夜有它獨特的宗教活動方式。除了全家在家中燒香點燭和備牲禮果品拜神,也有的家庭一家人去廟中燒香敬神,以表示感謝神明冥冥中照顧了一年;更有的人為示誠心,一夜走遍多間廟宇拜神的。
在閩南人的習慣中,稍講究的作法是在祭品上插一朵紅紙剪的花,這種紙花叫“春花”,也就是代表年年拜神的錢財不少,可以“剩餘來花”。
意義:
1)除夕的風俗,鼓勵了一家人或者一間店的人,在忙碌了一年之後,不管距離有多遠,都由於必須“應節”的習俗,必須放下忙碌,有機會坐下來溝通。
藉團聚和守歲等習俗,可以增加全體家人共同活動、互相認同,鞏固親情!而“不出惡言”的禁忌,更確保了大家的話題都是積極、樂觀及互相諒解。
縱使辭退傭工,利用這種環境與禁忌作禮貌的“相送”,也可減少解職在不愉快的局面下發生。而且,從除夕開始,這種相同的氣氛會延續到正月十五;一共有足足半個月的時間,讓人與人之間有足夠時間學習相處。
2)據舊時風俗,商家在除夕晚過後,會有好幾天的休息日子,至十五日,債主與欠債人相遇也只能互說好話,不談債務。由此可見,慶祝除夕不只是擁有宣佈“除舊佈新”以及“重新開始”的意義;它對家庭內的人際關係,以及生意上的主客關係,實際上也有改善關係的功能。
通過其禁忌和渡節方式,它其實成為強化家庭關係的節日;它也使原本忙碌的可能互相缺乏溝通的人與人,有機會在休息與放鬆的情況之下相聚及溝通。
而且“不出惡言”、不講喪氣話的原則,更掃除了一般人際溝通的負面因素,避開採用消極、悲觀、對抗語氣產生的語言障礙。
3)各種貼在門口表達喜氣洋洋的對聯,以及好意認的說話,對自己、對一家人、以至對路過見到的人,都是積極又樂觀的心理暗示。
新年之前,各家各戶在除夕已完成的佈置,為全體社群營造一個樂觀向前的心理環境。它鼓勵大家向前看,更有勇氣和抱著希望生活。
活動:
1)鼓勵各家各戶不能放棄全家的聚會。
2)家庭的每一成員,不妨乘聚會期間,互相提出他們在新的一年的計劃,各自建議本身會有甚麼計劃?又會對其他家庭成員作出甚麼計劃?
他們除了可以作出關懷家人,尤其是長輩及幼輩的承諾,他們也可以聽取其他人對實行這一承諾有甚麼看法和協助計劃,互相交換意見。
(星洲互動‧2001/08/03)
解說:
古代人在這一天,佈置桃木在家門前,以作為除疫驅癘之意;同時,這一天,其實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在華人看來,本日具有天道完成運行一週的含意,因此,又有“除舊更新”之含意。
禮俗:
1)除夕夜,按禮俗是為了除舊更新,以積極愉快的心情重新渡過另一年,因此,嚴禁惡口和說喪氣話或悲觀的話,以免招來衰運。
2)“桃符萬象更新”的原意,原本是出發於人們年年以桃木畫上各種各樣具有驅邪迎祥意義的字句去迎新驅衰。
演變到現在,則已不再有人在門前種桃枝或書寫桃木符咒和文字;它發展成表現書法和心思願望的墨字春聯。迎春節貼春聯已成為華人的文化特色。
3)各家各戶,在這一天都要遊子回家;當家庭成員各自從外地到齊,人們舉行告別全年最後一天的聚餐會,全家一起圍桌吃團圓飯。閩南人把這稱為“辭年”。有些家庭,全家圍坐談天,徹夜不眠,這是“守歲”風俗。
4)有僱工人的家庭或商店,這一天也會乘全體工人回家吃團圓飯之前聚餐,有些僱主會用客套手法表達僱主明年是否決定繼續聘用某個工人。
按照粵人的手法,如果不打算聘用某一員工,主人會讓盤子的雞頭向著工人的方向。而另外一些南方人通用的手法,則是由主人為該名傭工斟酒,意為“送別”。這些都是免去出口辭人的尷尬,作了以禮相送、不言而喻的暗示。如此則工人自知明年起自動解約了。
不過,這種不出惡言、以禮相待的暗示手法,在這一個講究尊重雙方意願與合約文字的社會,已並不妥當。在今日社會,解僱並非由僱主隨心所欲去決定,過去的制度已不適用。
5)根據民間信仰,這一夜有它獨特的宗教活動方式。除了全家在家中燒香點燭和備牲禮果品拜神,也有的家庭一家人去廟中燒香敬神,以表示感謝神明冥冥中照顧了一年;更有的人為示誠心,一夜走遍多間廟宇拜神的。
在閩南人的習慣中,稍講究的作法是在祭品上插一朵紅紙剪的花,這種紙花叫“春花”,也就是代表年年拜神的錢財不少,可以“剩餘來花”。
意義:
1)除夕的風俗,鼓勵了一家人或者一間店的人,在忙碌了一年之後,不管距離有多遠,都由於必須“應節”的習俗,必須放下忙碌,有機會坐下來溝通。
藉團聚和守歲等習俗,可以增加全體家人共同活動、互相認同,鞏固親情!而“不出惡言”的禁忌,更確保了大家的話題都是積極、樂觀及互相諒解。
縱使辭退傭工,利用這種環境與禁忌作禮貌的“相送”,也可減少解職在不愉快的局面下發生。而且,從除夕開始,這種相同的氣氛會延續到正月十五;一共有足足半個月的時間,讓人與人之間有足夠時間學習相處。
2)據舊時風俗,商家在除夕晚過後,會有好幾天的休息日子,至十五日,債主與欠債人相遇也只能互說好話,不談債務。由此可見,慶祝除夕不只是擁有宣佈“除舊佈新”以及“重新開始”的意義;它對家庭內的人際關係,以及生意上的主客關係,實際上也有改善關係的功能。
通過其禁忌和渡節方式,它其實成為強化家庭關係的節日;它也使原本忙碌的可能互相缺乏溝通的人與人,有機會在休息與放鬆的情況之下相聚及溝通。
而且“不出惡言”、不講喪氣話的原則,更掃除了一般人際溝通的負面因素,避開採用消極、悲觀、對抗語氣產生的語言障礙。
3)各種貼在門口表達喜氣洋洋的對聯,以及好意認的說話,對自己、對一家人、以至對路過見到的人,都是積極又樂觀的心理暗示。
新年之前,各家各戶在除夕已完成的佈置,為全體社群營造一個樂觀向前的心理環境。它鼓勵大家向前看,更有勇氣和抱著希望生活。
活動:
1)鼓勵各家各戶不能放棄全家的聚會。
2)家庭的每一成員,不妨乘聚會期間,互相提出他們在新的一年的計劃,各自建議本身會有甚麼計劃?又會對其他家庭成員作出甚麼計劃?
他們除了可以作出關懷家人,尤其是長輩及幼輩的承諾,他們也可以聽取其他人對實行這一承諾有甚麼看法和協助計劃,互相交換意見。
(星洲互動‧20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