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院在布秧河谷所成功建立的歷史公園和考古資料展覽室的確來得不易,可以說是經過一個多世紀考古學家們前僕後繼,幾代國內外學者聯手嘔心瀝血之珍貴文史結晶品。
發掘頭蓋骨
在古陵廟發掘之前,布秧河谷附近的挖掘工程中,已經有人類頭蓋骨及其碎片的發現:
*1834年,在威省發現人類的下顎骨。
*1860年,在姆拉河目的貝殼堆里,發現有人類頭蓋的碎片。
*1863年,勒斯教授發現一個屬於奧斯特羅美芝尼斯亞人的頭蓋骨。
*1940年,一位科學家發現,那塊在威省發現的顎骨是屬於巴勒美芝尼斯亞人,這些人種的頭蓋骨,仍然留在新蘇格蘭。
一個多世紀以前,英國詹姆斯羅威上校(James Low)在英屬馬來亞西北部進行考古發掘,結果發現了12塊刻上梵文的碑銘。這些碑銘證明早在公元4、5世紀時,來自印度北部和南部的拓殖民,曾經在馬來半島西岸開疆拓土。其中4塊碑刻提到一名偉大的船員─“佛陀笈多”(Buddhagupta)從“拉淡里地加”(Ratamritika) 航海南下。
印度學者馬君達博士(DR. R.C.Majumdar)已經證明這地方為印度西孟加拉省的“Raktamriti”。另一批梵文碑刻則在馬來半島北部的六神(LIGOR),即古代單馬令(Tambralinga)的所在地─大瓜巴(Takuapa)和斜仔等地被發現。有關這次考古的報告書曾提到:
“這些拓殖民廣泛分散在偏遠的中心地,諸如馬來半島東岸的春蓬、斜仔、萬侖河流域、六坤、色寧欣(Selensing)、馬來半島西岸的馬六甲、威省、大瓜巴、朗雅河(Lanya)及典那沙冷河的共同三角洲...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六坤,一個佛教徒的聚居地。
它也許是建立了六坤佛塔以及環繞佛塔周圍50座廟宇當中的一部份...所得的確實證據,證明了先前所作的假定為正確,即萬侖灣周圍地區,是遠東文化的搖籃,受到由大瓜巴橫斷路線傳播過去的印度文化所影響。”
馬君達博士談到馬來亞建築物的特徵時曾說:
“威爾斯博士強調說跟寶寺極為相似的建築物,乃屬於最早期印度拓殖地形式,其實是很有理由的。我們在斜仔就看到極早期印度拓殖地建築形式的遺跡。”
3尊觀音銅像
英國學者伊萬斯(Ivor H.N.Evans)於1927年出版“馬來半島人種學及考古學論文集”一書,說他所發現的一些古物,證明吉打區當年被印度開拓殖民所佔據,這些拓殖民在4、5世紀時,曾是印度“濕婆教”(Saivism)與佛教的信徒。
他也發現一個來自霹靂的印章,上面刻著的是正確“婆羅教”(Pallava)字體的梵文。在同一時期也發現3尊“觀自在” (Avaloltitesvara,即觀音)的銅像。
當年英國學者韋爾斯博士(Dr. H.G.Q.Wales)在倫敦大印度研究委員會的贊助下,到英屬馬來亞進行有系統的考古發掘。發掘結果相當可觀,發現若干佛塔的底層,列有4、5世紀南印度的銘文,還有“濕婆教”神像的碎片,以及金質和銀質的圓盆,上面以南印度字體的梵文,刻著菩薩的名字。
威爾斯博士對印度拓殖民及印度文化傳播到馬來半島的路線,下了某種的結論。他根據所收集的資料,提出其見解說,4次印度文化浪潮的南來,正好發生在公元2世紀到9世紀間印度文化達到高峰的時期。
馬君達博士把馬來半島所發現的雕塑,分為印度和本地2類。
法國東南亞史學家戈岱司博士(Dr. Coedes)則分為3大類:1.印度一爪哇的、 2.印度的及3.本地的。屬於印度一類的塑型,酷似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公元300至600年)的藝術。
馬來亞是金洲
出土文物已經證明早期馬來半島有印度人拓殖地和印度化候國的存在,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印度和馬來亞的文化關係,始於公元前。印度船舶經常南下,航經馬六甲海峽到中國和馬來半島諸地去。
佛教的《本生經》(Jatakas)和《拘帝利耶》(Kautiliviya)撰寫的《經義論》(Rthasastra)中,都形容馬來亞為“金洲”(Suvarnadvipa),由於船泊來往的瀕繁和貿易交換的盛旺,馬來半島東西兩岸一定產生許多重要的貿易中心與海港。
印度商人是拓殖的先驅,繼商人之後,婆羅門教徒、佛教僧人、工匠與藝人,相繼也在馬來半島定居下來。他們把印度的宗教、哲學、藝術、和技術知識,灌輸到當地人的腦海里。
印度王子曾訪吉打
今天,馬來語里頭包含許多梵文和淡米爾文的字匯,基至在馬來人生活中,還保存著印度文化的傳統。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5萬頌”(Ramayana)與摩訶跋摩王子(Prince Gunavarman)曾經訪問吉打,並使當地許多人改信小乘佛教。
如果細心研究當地的碑銘、藝術作品及其他文獻所作的推論,可以知道印度與馬來半島維持的長期文化關係,使到印度人深入馬來半島,並在該地文化上建立優越的地位。
如果說印度文化在回教傳入前對馬來亞(約在公元200至400年之間)的影響,在馬來亞歷史上佔很重要的一頁,是一點兒也不誇張。 (星洲互動‧供稿:鍾錫金.2001/09/09)
發掘頭蓋骨
在古陵廟發掘之前,布秧河谷附近的挖掘工程中,已經有人類頭蓋骨及其碎片的發現:
*1834年,在威省發現人類的下顎骨。
*1860年,在姆拉河目的貝殼堆里,發現有人類頭蓋的碎片。
*1863年,勒斯教授發現一個屬於奧斯特羅美芝尼斯亞人的頭蓋骨。
*1940年,一位科學家發現,那塊在威省發現的顎骨是屬於巴勒美芝尼斯亞人,這些人種的頭蓋骨,仍然留在新蘇格蘭。
一個多世紀以前,英國詹姆斯羅威上校(James Low)在英屬馬來亞西北部進行考古發掘,結果發現了12塊刻上梵文的碑銘。這些碑銘證明早在公元4、5世紀時,來自印度北部和南部的拓殖民,曾經在馬來半島西岸開疆拓土。其中4塊碑刻提到一名偉大的船員─“佛陀笈多”(Buddhagupta)從“拉淡里地加”(Ratamritika) 航海南下。
印度學者馬君達博士(DR. R.C.Majumdar)已經證明這地方為印度西孟加拉省的“Raktamriti”。另一批梵文碑刻則在馬來半島北部的六神(LIGOR),即古代單馬令(Tambralinga)的所在地─大瓜巴(Takuapa)和斜仔等地被發現。有關這次考古的報告書曾提到:
“這些拓殖民廣泛分散在偏遠的中心地,諸如馬來半島東岸的春蓬、斜仔、萬侖河流域、六坤、色寧欣(Selensing)、馬來半島西岸的馬六甲、威省、大瓜巴、朗雅河(Lanya)及典那沙冷河的共同三角洲...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六坤,一個佛教徒的聚居地。
它也許是建立了六坤佛塔以及環繞佛塔周圍50座廟宇當中的一部份...所得的確實證據,證明了先前所作的假定為正確,即萬侖灣周圍地區,是遠東文化的搖籃,受到由大瓜巴橫斷路線傳播過去的印度文化所影響。”
馬君達博士談到馬來亞建築物的特徵時曾說:
“威爾斯博士強調說跟寶寺極為相似的建築物,乃屬於最早期印度拓殖地形式,其實是很有理由的。我們在斜仔就看到極早期印度拓殖地建築形式的遺跡。”
3尊觀音銅像
英國學者伊萬斯(Ivor H.N.Evans)於1927年出版“馬來半島人種學及考古學論文集”一書,說他所發現的一些古物,證明吉打區當年被印度開拓殖民所佔據,這些拓殖民在4、5世紀時,曾是印度“濕婆教”(Saivism)與佛教的信徒。
![]() |
█ 布秧河岸上遺址21挖掘到的佛像。 |
他也發現一個來自霹靂的印章,上面刻著的是正確“婆羅教”(Pallava)字體的梵文。在同一時期也發現3尊“觀自在” (Avaloltitesvara,即觀音)的銅像。
當年英國學者韋爾斯博士(Dr. H.G.Q.Wales)在倫敦大印度研究委員會的贊助下,到英屬馬來亞進行有系統的考古發掘。發掘結果相當可觀,發現若干佛塔的底層,列有4、5世紀南印度的銘文,還有“濕婆教”神像的碎片,以及金質和銀質的圓盆,上面以南印度字體的梵文,刻著菩薩的名字。
威爾斯博士對印度拓殖民及印度文化傳播到馬來半島的路線,下了某種的結論。他根據所收集的資料,提出其見解說,4次印度文化浪潮的南來,正好發生在公元2世紀到9世紀間印度文化達到高峰的時期。
馬君達博士把馬來半島所發現的雕塑,分為印度和本地2類。
法國東南亞史學家戈岱司博士(Dr. Coedes)則分為3大類:1.印度一爪哇的、 2.印度的及3.本地的。屬於印度一類的塑型,酷似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公元300至600年)的藝術。
馬來亞是金洲
出土文物已經證明早期馬來半島有印度人拓殖地和印度化候國的存在,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印度和馬來亞的文化關係,始於公元前。印度船舶經常南下,航經馬六甲海峽到中國和馬來半島諸地去。
佛教的《本生經》(Jatakas)和《拘帝利耶》(Kautiliviya)撰寫的《經義論》(Rthasastra)中,都形容馬來亞為“金洲”(Suvarnadvipa),由於船泊來往的瀕繁和貿易交換的盛旺,馬來半島東西兩岸一定產生許多重要的貿易中心與海港。
印度商人是拓殖的先驅,繼商人之後,婆羅門教徒、佛教僧人、工匠與藝人,相繼也在馬來半島定居下來。他們把印度的宗教、哲學、藝術、和技術知識,灌輸到當地人的腦海里。
印度王子曾訪吉打
今天,馬來語里頭包含許多梵文和淡米爾文的字匯,基至在馬來人生活中,還保存著印度文化的傳統。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5萬頌”(Ramayana)與摩訶跋摩王子(Prince Gunavarman)曾經訪問吉打,並使當地許多人改信小乘佛教。
如果細心研究當地的碑銘、藝術作品及其他文獻所作的推論,可以知道印度與馬來半島維持的長期文化關係,使到印度人深入馬來半島,並在該地文化上建立優越的地位。
如果說印度文化在回教傳入前對馬來亞(約在公元200至400年之間)的影響,在馬來亞歷史上佔很重要的一頁,是一點兒也不誇張。 (星洲互動‧供稿:鍾錫金.200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