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河上的旺默哈目沙曼(Wan Mohammed Saman)大橋,經歷了3個歷史面貌:
1.英軍殖民地時期的“雄偉石橋”;
2.日軍入侵轟毀後又重修的“半鐵半石大橋”;
3.獨立後我國政府重建,並於1967年11月20日由蘇丹阿都哈蜜主持開幕,命名為 “蘇丹阿都哈密大橋”。
3個面貌,標志著3段不同的歷史時期,與吉打州近代史上曾受過3個國家(暹羅、日本、英國)統治的歷史互相吻合。因此,吉打河上的蘇丹阿都哈密大橋是一座“歷史的橋”。
1909年,暹羅將它的保護權轉交給英國後,才撤消它的吉打州底宗主權。
1941年,日軍南侵,先攻陷亞羅士打,掀開了日軍統治星馬的史篇。我在日軍南侵亞羅士打前夕,即1941年8月4日,誕生在吉打河畔,離這座大橋約200碼。小生命在母親的懷抱里只經過4個月又4天。1941年12月8日,沒想到日軍已攻入亞羅士打。
現任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教育系主任東姑依斯邁基瓦博士(蘇丹阿都哈密的孫子,也是當時出任居林縣長的我國國父東姑阿都拉曼的侄兒)為日軍侵佔亞羅士打,寫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描術這段艱苦的日子:
1941年12月8日的早晨,日軍轟炸亞羅士打,把馬來西亞捲入第2次世界大戰的旋渦里。大多數吉北政府官員皆認為居林地區是避難的安全地帶。
這群逃赴居林的避難者,包括蘇丹阿都哈林,攝政王東姑峇利沙和吉打州政府秘書長哈芝沙夫。
前吉打天猛公東姑默哈目基瓦,是少數不願離開亞羅士打的人。因此,當日本侵入亞羅士打發現沒有統治者或蘇丹時,陸軍中尉雅馬希達便委任東姑默哈目基瓦為代攝政王,原因是他是當時留在亞羅士打王室中最高級的成員。
日軍攻陷亞羅士打
進入1941年年底,盛傳日軍將入侵馬來西亞,但是大多數人不相信這項消息。
日軍入侵的第一個目標是轟炸甲拋峇底的機場,時間是在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早上。
吉打州民防及軍事部在轟炸後立即發出警報,並勸告市區中的人民疏散至鄉村地區避難。
1941年12月11日(星期四)早上,日軍已進攻在馬泰邊境地區障倫的第1/14旁遮普軍團。這消息傳遍亞羅士打。
這之後,大多數吉北政府官員包括州秘書長哈芝默哈目沙立夫,他從亞羅士打飛至居林,尋求當時出任縣長的東姑阿都拉曼的庇護。
抱病的吉打州蘇丹阿都哈密及攝政王也在前一天抵達居林。
根據蘇丹原本的計劃是要到星加坡。吉打州英國顧問J.D賀先生曾策劃將吉打蘇丹和攝政王,通過檳城取道新加坡,以獲取英國的保護。
東姑半途掠走蘇丹
但是,東姑阿都拉曼在蘇丹前往檳城途中,在攝政王及其部隊沒有察覺下,硬把蘇丹帶至居林。東姑堅信在艱難的日子,蘇丹(東姑的父親)應和人民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當攝政王知道東姑把蘇丹送到居林,他下令警方逮捕東姑。
雖然這樣,在同日下午當日軍飛機開始轟炸檳城時,攝政王決定赴居林尋求庇護,那是在他未撤消逮捕東姑的命令之前。
12月11日下午,印度第11軍團在日得拉被擊敗。次日,姆萊里恩總司令下令撤退其在日得拉的部隊,促使日軍輕而易取地攻入亞羅士打。
日本軍隊在1941年12月13日(星期六)早上,進入亞羅士打。
市區內的狀況一時呈現無政府狀態。辦事處、私人住宅及商店受到市民及軍隊的廣泛搶奪。
日軍將領焦慮的是恢復法律秩序。因此,在第2天,第一支攻入吉打的軍隊將領“馬那其”(Manaki)總司令、日軍參謀長衣華衣其、富其亞馬上校,和賽峇先生(一名市區里的玩具商經理,他也是符其華拉基幹及情報組的特務),一齊在甲拋峇底官邸拜訪東姑默哈目基瓦(東姑的哥哥)。
日軍要求默哈目基瓦平定局勢
東姑默哈目基瓦是戰爭爆發時,亞羅士打其中一名被選任的高級官員,雖然較早時東姑有勸告他到居林避難。
日本來訪者尋求東姑默哈目基瓦合作,恢復市內的法律秩序。
東姑默哈目基瓦怒斥日軍搜查他的家並取走價值的物品。他告訴日軍,他也是受到他們軍隊野蠻行為的侵犯。
符基華拉上校下令調查並逮捕參於行動的3名軍士。上校命令他們在東姑默哈目基瓦面前認罪,並切腹自殺。
他們的屍體被埋在現在《拿督賽奧瑪體育館》地點的空地上。
在最初朝向穩定法律秩序的步驟中,東姑濃(Tunku Long:東姑默哈目瓦的一名兒子,年輕的劍橋畢業生),被馬那基總司令委任為警察總監。
在12月14日,所有在亞羅士打的英軍,南下撤移至牛崙。
在州首府內,在蘇丹、攝政王和州政府秘書長的缺席下,日軍總領隊都馬尤基野馬希打陸軍中尉強迫委任東姑默哈目基瓦出任吉打州代攝政王。
次日,東姑默哈目基瓦在雅哈回教堂以代攝政王的身份召集了一個人民大集會,他呼吁人民保持冷靜及協助他完成平定局勢的任務。
當局勢進入1941年12月底,東姑默哈目基要求蘇丹回到亞羅士打。
當蘇丹回到亞羅士打後,東姑默哈目基瓦移交他的州行政權力給攝政王─東姑峇利沙。
亞羅士打在日軍侵佔時期,沒有遭受巨大的苦難,除了由萊恩總司令的部下破壞橫駕在吉打河上的“蘇丹鴨都哈密大橋”的結構和知知峇都沿路上的幾間店屋(警察總局外面),以及峇來勿殺的幾座炮台失蹤之外,亞羅士打仍保有原來的面貌。
1.英軍殖民地時期的“雄偉石橋”;
2.日軍入侵轟毀後又重修的“半鐵半石大橋”;
3.獨立後我國政府重建,並於1967年11月20日由蘇丹阿都哈蜜主持開幕,命名為 “蘇丹阿都哈密大橋”。
3個面貌,標志著3段不同的歷史時期,與吉打州近代史上曾受過3個國家(暹羅、日本、英國)統治的歷史互相吻合。因此,吉打河上的蘇丹阿都哈密大橋是一座“歷史的橋”。
1909年,暹羅將它的保護權轉交給英國後,才撤消它的吉打州底宗主權。
1941年,日軍南侵,先攻陷亞羅士打,掀開了日軍統治星馬的史篇。我在日軍南侵亞羅士打前夕,即1941年8月4日,誕生在吉打河畔,離這座大橋約200碼。小生命在母親的懷抱里只經過4個月又4天。1941年12月8日,沒想到日軍已攻入亞羅士打。
現任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教育系主任東姑依斯邁基瓦博士(蘇丹阿都哈密的孫子,也是當時出任居林縣長的我國國父東姑阿都拉曼的侄兒)為日軍侵佔亞羅士打,寫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描術這段艱苦的日子:
1941年12月8日的早晨,日軍轟炸亞羅士打,把馬來西亞捲入第2次世界大戰的旋渦里。大多數吉北政府官員皆認為居林地區是避難的安全地帶。
這群逃赴居林的避難者,包括蘇丹阿都哈林,攝政王東姑峇利沙和吉打州政府秘書長哈芝沙夫。
前吉打天猛公東姑默哈目基瓦,是少數不願離開亞羅士打的人。因此,當日本侵入亞羅士打發現沒有統治者或蘇丹時,陸軍中尉雅馬希達便委任東姑默哈目基瓦為代攝政王,原因是他是當時留在亞羅士打王室中最高級的成員。
日軍攻陷亞羅士打
進入1941年年底,盛傳日軍將入侵馬來西亞,但是大多數人不相信這項消息。
日軍入侵的第一個目標是轟炸甲拋峇底的機場,時間是在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早上。
吉打州民防及軍事部在轟炸後立即發出警報,並勸告市區中的人民疏散至鄉村地區避難。
1941年12月11日(星期四)早上,日軍已進攻在馬泰邊境地區障倫的第1/14旁遮普軍團。這消息傳遍亞羅士打。
這之後,大多數吉北政府官員包括州秘書長哈芝默哈目沙立夫,他從亞羅士打飛至居林,尋求當時出任縣長的東姑阿都拉曼的庇護。
抱病的吉打州蘇丹阿都哈密及攝政王也在前一天抵達居林。
根據蘇丹原本的計劃是要到星加坡。吉打州英國顧問J.D賀先生曾策劃將吉打蘇丹和攝政王,通過檳城取道新加坡,以獲取英國的保護。
東姑半途掠走蘇丹
但是,東姑阿都拉曼在蘇丹前往檳城途中,在攝政王及其部隊沒有察覺下,硬把蘇丹帶至居林。東姑堅信在艱難的日子,蘇丹(東姑的父親)應和人民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當攝政王知道東姑把蘇丹送到居林,他下令警方逮捕東姑。
雖然這樣,在同日下午當日軍飛機開始轟炸檳城時,攝政王決定赴居林尋求庇護,那是在他未撤消逮捕東姑的命令之前。
12月11日下午,印度第11軍團在日得拉被擊敗。次日,姆萊里恩總司令下令撤退其在日得拉的部隊,促使日軍輕而易取地攻入亞羅士打。
日本軍隊在1941年12月13日(星期六)早上,進入亞羅士打。
市區內的狀況一時呈現無政府狀態。辦事處、私人住宅及商店受到市民及軍隊的廣泛搶奪。
日軍將領焦慮的是恢復法律秩序。因此,在第2天,第一支攻入吉打的軍隊將領“馬那其”(Manaki)總司令、日軍參謀長衣華衣其、富其亞馬上校,和賽峇先生(一名市區里的玩具商經理,他也是符其華拉基幹及情報組的特務),一齊在甲拋峇底官邸拜訪東姑默哈目基瓦(東姑的哥哥)。
日軍要求默哈目基瓦平定局勢
東姑默哈目基瓦是戰爭爆發時,亞羅士打其中一名被選任的高級官員,雖然較早時東姑有勸告他到居林避難。
日本來訪者尋求東姑默哈目基瓦合作,恢復市內的法律秩序。
東姑默哈目基瓦怒斥日軍搜查他的家並取走價值的物品。他告訴日軍,他也是受到他們軍隊野蠻行為的侵犯。
符基華拉上校下令調查並逮捕參於行動的3名軍士。上校命令他們在東姑默哈目基瓦面前認罪,並切腹自殺。
他們的屍體被埋在現在《拿督賽奧瑪體育館》地點的空地上。
在最初朝向穩定法律秩序的步驟中,東姑濃(Tunku Long:東姑默哈目瓦的一名兒子,年輕的劍橋畢業生),被馬那基總司令委任為警察總監。
在12月14日,所有在亞羅士打的英軍,南下撤移至牛崙。
在州首府內,在蘇丹、攝政王和州政府秘書長的缺席下,日軍總領隊都馬尤基野馬希打陸軍中尉強迫委任東姑默哈目基瓦出任吉打州代攝政王。
次日,東姑默哈目基瓦在雅哈回教堂以代攝政王的身份召集了一個人民大集會,他呼吁人民保持冷靜及協助他完成平定局勢的任務。
當局勢進入1941年12月底,東姑默哈目基要求蘇丹回到亞羅士打。
當蘇丹回到亞羅士打後,東姑默哈目基瓦移交他的州行政權力給攝政王─東姑峇利沙。
亞羅士打在日軍侵佔時期,沒有遭受巨大的苦難,除了由萊恩總司令的部下破壞橫駕在吉打河上的“蘇丹鴨都哈密大橋”的結構和知知峇都沿路上的幾間店屋(警察總局外面),以及峇來勿殺的幾座炮台失蹤之外,亞羅士打仍保有原來的面貌。
─取材自《星報》(1985年12月7日)。
(星洲互動‧供稿:鍾錫金.20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