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夠在政壇縱橫35年,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許是因為有這麼多年來的從政記錄,林蒼祐醫生才有很多資料能夠從歷史中找出來。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書坊中找不到一本對林蒼祐有較詳細介紹的書籍,即使是英文本,也只能從講述馬來西亞的政治書籍中看到片斷。可以說林蒼祐的從政經過和他的出身極少被完整的記錄起來。
最近,林蒼祐醫生表明行將引退,而想過�T“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閉生活,引致一些朋友要我動林蒼祐的腦筋,讓他在《聯合報》有系統地亮相。(後來,林蒼祐改變初衷,重作馮婦,再度參加競選,蟬聯第5任檳州首席部長。)
寫林蒼祐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甚為困難,因為資料不多,整整半個世紀有餘,該如何下筆呢?
當我把這個意思向林醫生提起的時刻,他就天南地北地談歷史和傳記的寫法,但最後給了我一個不令我滿意的答案:
“林蒼祐不是一個重要的人,不值得著書立說,因為林蒼祐是首席部長,所以他對檳州而言是重要的一份子。不過對我林蒼祐本人來說,那是沒有什麼東西好寫的。”
或者他可能也曾經謝絕過用英文寫作的作家,以致沒有人能出版一本《林蒼祐傳記》。
我不同意他的答案。我說:“從馬來西亞的政治歷史演變中,閣下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對檳州和華人社會而言。我不想只寫首席部長,我希望能寫林蒼祐這個人。”
接著他把話岔開去,談到《聯合報》創刊號封面說他擁有12匹馬,而他的退休與馬有關。他指正說:“這種寫法是很表面的,未針對問題。如果你們要寫馬,我可以告訴你一些有關馬的知識。你們必須從這方面下手,才能了解到馬和林蒼祐的關係。”這使我想起當他從紐西蘭回來時吐出一句話:“不要中途換馬!”(即意他不會中途退休)。
“你知道嗎?人類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就和馬結下不解緣。當時沒有交通工具,馬兒便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來往工具,人靠它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貨物的運輸也少不了它。”
林醫生一談到馬,話不停的大談馬的知識,但絕口不談《馬經》,他養馬不是為了賭博,而是當著一門學問來研究:“馬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人類在古代是靠馬進行打仗。馬成為權力追逐者的有效工具。如果沒有馬,戰爭不會大規模,遠征更加不成了。”
從這裡,他似乎暗示著馬在古代正如現代的選舉。今天是“投票箱里出政權”;過去是仗著馬兒沙場馳奔 ,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權力和權威的地位。
他還說:“馬有很多種,去年他到美國時就帶他的夫人去參觀馬場,而他的夫人驚訝地發現到在專門飼馬的農場內,有60種不同的馬;今天馬場的馬只是其中一類。”林夫人不解馬,我也不懂,但林醫生懂。
其實,他從讀大學起,開始對馬發生興趣,很喜歡看馬的書籍。去年他在美國時,除了專買政治書外,便是大買馬書了。在50年代初期,他曾養過一頭馬,過後因為忙於從政,被迫放棄“與馬為伍”的生活。最近他覺得有需要利用閑暇的時間再研究馬,這是考慮到退休後需要一個“寄托”,不致覺得生活平淡無味。
雖然如此,我看得出,養馬是他的一種嗜好和研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即使他真的退休後,仍然不忘政治。
政治對他幾乎是分不開的;他的血管里流著的是政治的血液。如果你有興致的話,他會和你談政治,通宵達旦而不倦。
許多在他周圍的人都說,他談政治的精力是過人的,搞政治更有手法,而眼光是看遠不看近的。當他決定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態度是堅決的,勇往直前,成敗是另一回事。
回到養馬的正題,林醫生說:“馬是人類的可愛伴侶,不是養馬人,不知其中樂趣。”
但是他對那些狂熱賭馬,拼命輸錢的人卻搖頭嘆息。這些人沒有了解馬,想靠馬發達,幾難矣!
可是在馬來西亞,養馬除了讓它在馬場出威風外,並沒有其他去處。由於這樣他的馬養在馬場,當然也會參加賽馬,以証明他養的馬是優種,且具有潛力。
因為看到他在馬場出現,很多人議論紛紛。但有多少人知道林醫生也是馬專家呢?
他談了又談,最後把話題轉到《聯合報》。他說:“你們辦這類小型報紙,若要增加報份的話,應該去發掘小人物的大新聞。這些人的身上有許多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一間小雜貨店的小商人,怎麼使到他的孩子個個都是大學生?又如一個年輕時踏腳車四處賣咖啡粉的,今天又怎麼的飛黃騰達?又比如為什麼這個人原本是開一間小餐館,他在日後又如何成為餐館業鉅子?還有;他學問不是很高,
一生克勤克儉,但他的孩子個個成龍成鳳。”
“除了表揚好人好事,《聯合報》也應該要做到能夠表達斗升市民的心聲,讓他們有機會在報上亮相,不要一味找來找去只寫幾個時常亮相的人物。”
“辦報是需要有沖勁的,也要有新鮮的內容,你們可以做的新聞很多,在林蒼祐這邊拿不到新聞。”
雖然如此,林醫生並沒有給我失望,他講到他的父親時眉飛色舞,也談他的從政和他對問題的看法,間中並糾正我所提到的事,然後他給我一些人的名字去找林蒼祐的資料。
我不以為在林蒼祐身上找不到新聞,從他談馬和談辦報的言談中,我確然找到靈感。如果他一直談下去的話,我將會有更多的資料提供給讀者,可惜已經打擾他多次,而且看看時間差不多很遲了,我們結束了一段東南西北的無所不談的對話。
無論如何,我這個人是越困難的東西越激發我去嘗試。
《林蒼祐評傳》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擠出來的。
由於《聯合報》所需要的格調是輕鬆和通俗化的,我盡量使自己能夠適應這類的文字。我感謝很多朋友向我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相片,也要感謝《星檳日報》給予的方便。
不論是林蒼祐的朋友或是他的政敵,也不論你認識不認識林蒼祐,這都沒有關係。你不能否定的是:他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他對檳城的貢獻也是有歷史來佐証的。
現在或未來的從政者,《林蒼祐評傳》也許是值得作為參考的。
我是根據歷史來寫這本評傳,間中會帶有主觀的意識,也會用對話的形式來襯托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這不是正傳,也不是傳記,同時只是初稿,是一篇一篇的寫,未經林醫生過目,尚有錯漏,請見諒。而文中所提到的人物,若有得罪,也請海涵。讀者可當著讀歷史故事來讀《林蒼祐評傳》。字里行間若有任何差錯,日後再行補正,文責概由作者負責。
(1985年3月) (星洲互動‧授權刊登:謝詩堅(1988年稿)‧2001/03/16)
最近,林蒼祐醫生表明行將引退,而想過�T“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閉生活,引致一些朋友要我動林蒼祐的腦筋,讓他在《聯合報》有系統地亮相。(後來,林蒼祐改變初衷,重作馮婦,再度參加競選,蟬聯第5任檳州首席部長。)
寫林蒼祐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甚為困難,因為資料不多,整整半個世紀有餘,該如何下筆呢?
當我把這個意思向林醫生提起的時刻,他就天南地北地談歷史和傳記的寫法,但最後給了我一個不令我滿意的答案:
“林蒼祐不是一個重要的人,不值得著書立說,因為林蒼祐是首席部長,所以他對檳州而言是重要的一份子。不過對我林蒼祐本人來說,那是沒有什麼東西好寫的。”
或者他可能也曾經謝絕過用英文寫作的作家,以致沒有人能出版一本《林蒼祐傳記》。
我不同意他的答案。我說:“從馬來西亞的政治歷史演變中,閣下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對檳州和華人社會而言。我不想只寫首席部長,我希望能寫林蒼祐這個人。”
接著他把話岔開去,談到《聯合報》創刊號封面說他擁有12匹馬,而他的退休與馬有關。他指正說:“這種寫法是很表面的,未針對問題。如果你們要寫馬,我可以告訴你一些有關馬的知識。你們必須從這方面下手,才能了解到馬和林蒼祐的關係。”這使我想起當他從紐西蘭回來時吐出一句話:“不要中途換馬!”(即意他不會中途退休)。
“你知道嗎?人類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就和馬結下不解緣。當時沒有交通工具,馬兒便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來往工具,人靠它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貨物的運輸也少不了它。”
林醫生一談到馬,話不停的大談馬的知識,但絕口不談《馬經》,他養馬不是為了賭博,而是當著一門學問來研究:“馬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人類在古代是靠馬進行打仗。馬成為權力追逐者的有效工具。如果沒有馬,戰爭不會大規模,遠征更加不成了。”
從這裡,他似乎暗示著馬在古代正如現代的選舉。今天是“投票箱里出政權”;過去是仗著馬兒沙場馳奔 ,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權力和權威的地位。
他還說:“馬有很多種,去年他到美國時就帶他的夫人去參觀馬場,而他的夫人驚訝地發現到在專門飼馬的農場內,有60種不同的馬;今天馬場的馬只是其中一類。”林夫人不解馬,我也不懂,但林醫生懂。
其實,他從讀大學起,開始對馬發生興趣,很喜歡看馬的書籍。去年他在美國時,除了專買政治書外,便是大買馬書了。在50年代初期,他曾養過一頭馬,過後因為忙於從政,被迫放棄“與馬為伍”的生活。最近他覺得有需要利用閑暇的時間再研究馬,這是考慮到退休後需要一個“寄托”,不致覺得生活平淡無味。
雖然如此,我看得出,養馬是他的一種嗜好和研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即使他真的退休後,仍然不忘政治。
政治對他幾乎是分不開的;他的血管里流著的是政治的血液。如果你有興致的話,他會和你談政治,通宵達旦而不倦。
許多在他周圍的人都說,他談政治的精力是過人的,搞政治更有手法,而眼光是看遠不看近的。當他決定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態度是堅決的,勇往直前,成敗是另一回事。
回到養馬的正題,林醫生說:“馬是人類的可愛伴侶,不是養馬人,不知其中樂趣。”
但是他對那些狂熱賭馬,拼命輸錢的人卻搖頭嘆息。這些人沒有了解馬,想靠馬發達,幾難矣!
可是在馬來西亞,養馬除了讓它在馬場出威風外,並沒有其他去處。由於這樣他的馬養在馬場,當然也會參加賽馬,以証明他養的馬是優種,且具有潛力。
因為看到他在馬場出現,很多人議論紛紛。但有多少人知道林醫生也是馬專家呢?
他談了又談,最後把話題轉到《聯合報》。他說:“你們辦這類小型報紙,若要增加報份的話,應該去發掘小人物的大新聞。這些人的身上有許多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一間小雜貨店的小商人,怎麼使到他的孩子個個都是大學生?又如一個年輕時踏腳車四處賣咖啡粉的,今天又怎麼的飛黃騰達?又比如為什麼這個人原本是開一間小餐館,他在日後又如何成為餐館業鉅子?還有;他學問不是很高,
一生克勤克儉,但他的孩子個個成龍成鳳。”
“除了表揚好人好事,《聯合報》也應該要做到能夠表達斗升市民的心聲,讓他們有機會在報上亮相,不要一味找來找去只寫幾個時常亮相的人物。”
“辦報是需要有沖勁的,也要有新鮮的內容,你們可以做的新聞很多,在林蒼祐這邊拿不到新聞。”
雖然如此,林醫生並沒有給我失望,他講到他的父親時眉飛色舞,也談他的從政和他對問題的看法,間中並糾正我所提到的事,然後他給我一些人的名字去找林蒼祐的資料。
我不以為在林蒼祐身上找不到新聞,從他談馬和談辦報的言談中,我確然找到靈感。如果他一直談下去的話,我將會有更多的資料提供給讀者,可惜已經打擾他多次,而且看看時間差不多很遲了,我們結束了一段東南西北的無所不談的對話。
無論如何,我這個人是越困難的東西越激發我去嘗試。
《林蒼祐評傳》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擠出來的。
由於《聯合報》所需要的格調是輕鬆和通俗化的,我盡量使自己能夠適應這類的文字。我感謝很多朋友向我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相片,也要感謝《星檳日報》給予的方便。
不論是林蒼祐的朋友或是他的政敵,也不論你認識不認識林蒼祐,這都沒有關係。你不能否定的是:他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他對檳城的貢獻也是有歷史來佐証的。
現在或未來的從政者,《林蒼祐評傳》也許是值得作為參考的。
我是根據歷史來寫這本評傳,間中會帶有主觀的意識,也會用對話的形式來襯托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這不是正傳,也不是傳記,同時只是初稿,是一篇一篇的寫,未經林醫生過目,尚有錯漏,請見諒。而文中所提到的人物,若有得罪,也請海涵。讀者可當著讀歷史故事來讀《林蒼祐評傳》。字里行間若有任何差錯,日後再行補正,文責概由作者負責。
(1985年3月) (星洲互動‧授權刊登:謝詩堅(1988年稿)‧20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