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時,馬來亞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檳城、新加坡及馬六甲則被劃為海峽殖民地,直接由英國人統治(海峽殖民地於1824年成立)。
土生土長的華人大多數聚集在海峽殖民地,南來的華人也在這3個地方定居,及後分散到聯邦內陸。
那個年代,土生的華人已經組成僑生公會,隨後華人的大批南來,才沖淡這個集團所扮演的角色。
在新加坡的一個姓林的家庭,於1891年誕生了一位麟兒,取名林萃龍,接著又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其中一位林漢河後來成為醫生且被封為爵士,但是做大哥的林萃龍,在安德魯教會學校及萊佛士學院畢業後,考進愛德華六世醫學院,1913年考取醫學士。
這位年輕的醫生一畢業後,即離鄉背井來檳城,在政府地方醫院擔任助理外科醫生。當時是22歲,英姿風發,決心在檳城創一番事業。從此落地生根,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也創造了後期的檳城歷史。
翌年,林萃龍醫生在沓田仔自創“思明藥房”。
“思明”這兩字是萃龍的父親按的名。因為他們祖籍是福建廈門(思明)。
同安金廈也稱思明,蒼祐祖父取此名字亦有思鄉之意義。
林萃龍單身匹馬在檳城闖天下時,仍然是單身漢,住在阿拉頓律(Jalan Arraton)這間舊屋已被拆除,目前重建成漂亮的雙層排屋,部份不再屬於林家的產業。
在林萃龍住家的對面,住著一位年輕的姑娘。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位姑娘謝瑞雲不久就與年輕的醫生墮入愛河。謝瑞雲小姐是謝其意的女兒,她和後來參政的謝成金是堂兄妹。
謝成金50年代和林蒼祐一起搞政治,同屬馬華要員,但後來因為首席部長之爭而和林蒼祐結怨。這是後話,以後再提。
萃龍結婚後,於1919年5月28日生下第二個愛情結晶,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取名林蒼祐。意即“蒼天保祐”。這個人就是後來在政壇呼風喚雨的人物。
在林蒼祐的前頭,有姐姐,下來有弟弟和妹妹,二弟蒼樹是藥劑師,一向來在思明藥房工作迄今;三弟蒼明是會計師,刻下在新加坡;四弟蒼吉是著名繪測師,檳城敦拉薩摩天樓城市發展計劃的主要設計人。
文革波及馬來亞
林蒼祐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掀起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一場文化運動也波及到馬來亞。在這之前,孫中山先生成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帝制,結束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於1911年建立中華民國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檳城影響不大。雖然五四運動的文化革新衝擊到馬來亞,但峇峇社會依然處於優勢,尤其是在上層階級方面。英殖民政府對峇峇社會照顧有加,因為這些人接受了英文教育而順應英政府的潮流。
林蒼祐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在當時來說,醫生的兒子是屬於有錢人,更何況林萃龍醫生在檳城逐漸成為名西醫,有“兒科聖手”的美譽。
林萃龍的家庭教育相當成功,他不是進行藤鞭教育,而是以愛心教導孩子。
當蒼祐稍為懂事時,他們已離開阿拉頓律的住家,搬進中路的一座洋房。以當時環境,是很少人能夠有此幸運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長大。
林蒼祐回憶道:“從我童年開始,先嚴教我如何憑著羅盤去指認家鄉夜空中的繁星,家慈憑著家中的掛鐘教我分別時辰。”
這深刻的回憶,是林蒼祐啟蒙教育的第一課。
在家中,父親要他們兄弟姐妹培養勞動和紀律,母親則慈愛開導。孩子們得到長輩的訓練,又被鼓勵自由發展,以致林蒼祐從小就養成領袖的性格。
他的弟弟蒼樹追憶兒時記趣時說:“我們的大哥是名副其實的大哥頭,玩遊戲他帶頭,玩拔拔朗也是由他率領。總之任何遊戲他都是第一,我們大家跟著他。”
不過,嬉戲之餘,林萃龍也要他們做園藝工作,住家外面的大庭院,就是他們發揮的場所。
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在蒼祐進學的第一年。他被送進女校讀書。雖然當時男女同校,但他的弟妹們取笑他變成“女孩子”。
過後,他轉進哈珍學校(Penang Hutching School) ,再升上著名的大英義學(Penang Free School)。
大英義學是英殖民地政府設立的一間英校,素負盛譽,政要名士多由此出身,包括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 (星洲互動‧授權刊登:謝詩堅(1988年稿)‧2001/03/10)
土生土長的華人大多數聚集在海峽殖民地,南來的華人也在這3個地方定居,及後分散到聯邦內陸。
那個年代,土生的華人已經組成僑生公會,隨後華人的大批南來,才沖淡這個集團所扮演的角色。
在新加坡的一個姓林的家庭,於1891年誕生了一位麟兒,取名林萃龍,接著又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其中一位林漢河後來成為醫生且被封為爵士,但是做大哥的林萃龍,在安德魯教會學校及萊佛士學院畢業後,考進愛德華六世醫學院,1913年考取醫學士。
這位年輕的醫生一畢業後,即離鄉背井來檳城,在政府地方醫院擔任助理外科醫生。當時是22歲,英姿風發,決心在檳城創一番事業。從此落地生根,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也創造了後期的檳城歷史。
翌年,林萃龍醫生在沓田仔自創“思明藥房”。
“思明”這兩字是萃龍的父親按的名。因為他們祖籍是福建廈門(思明)。
同安金廈也稱思明,蒼祐祖父取此名字亦有思鄉之意義。
林萃龍單身匹馬在檳城闖天下時,仍然是單身漢,住在阿拉頓律(Jalan Arraton)這間舊屋已被拆除,目前重建成漂亮的雙層排屋,部份不再屬於林家的產業。
在林萃龍住家的對面,住著一位年輕的姑娘。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位姑娘謝瑞雲不久就與年輕的醫生墮入愛河。謝瑞雲小姐是謝其意的女兒,她和後來參政的謝成金是堂兄妹。
謝成金50年代和林蒼祐一起搞政治,同屬馬華要員,但後來因為首席部長之爭而和林蒼祐結怨。這是後話,以後再提。
萃龍結婚後,於1919年5月28日生下第二個愛情結晶,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取名林蒼祐。意即“蒼天保祐”。這個人就是後來在政壇呼風喚雨的人物。
在林蒼祐的前頭,有姐姐,下來有弟弟和妹妹,二弟蒼樹是藥劑師,一向來在思明藥房工作迄今;三弟蒼明是會計師,刻下在新加坡;四弟蒼吉是著名繪測師,檳城敦拉薩摩天樓城市發展計劃的主要設計人。
文革波及馬來亞
林蒼祐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掀起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一場文化運動也波及到馬來亞。在這之前,孫中山先生成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帝制,結束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於1911年建立中華民國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檳城影響不大。雖然五四運動的文化革新衝擊到馬來亞,但峇峇社會依然處於優勢,尤其是在上層階級方面。英殖民政府對峇峇社會照顧有加,因為這些人接受了英文教育而順應英政府的潮流。
林蒼祐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在當時來說,醫生的兒子是屬於有錢人,更何況林萃龍醫生在檳城逐漸成為名西醫,有“兒科聖手”的美譽。
林萃龍的家庭教育相當成功,他不是進行藤鞭教育,而是以愛心教導孩子。
當蒼祐稍為懂事時,他們已離開阿拉頓律的住家,搬進中路的一座洋房。以當時環境,是很少人能夠有此幸運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長大。
林蒼祐回憶道:“從我童年開始,先嚴教我如何憑著羅盤去指認家鄉夜空中的繁星,家慈憑著家中的掛鐘教我分別時辰。”
這深刻的回憶,是林蒼祐啟蒙教育的第一課。
在家中,父親要他們兄弟姐妹培養勞動和紀律,母親則慈愛開導。孩子們得到長輩的訓練,又被鼓勵自由發展,以致林蒼祐從小就養成領袖的性格。
他的弟弟蒼樹追憶兒時記趣時說:“我們的大哥是名副其實的大哥頭,玩遊戲他帶頭,玩拔拔朗也是由他率領。總之任何遊戲他都是第一,我們大家跟著他。”
不過,嬉戲之餘,林萃龍也要他們做園藝工作,住家外面的大庭院,就是他們發揮的場所。
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在蒼祐進學的第一年。他被送進女校讀書。雖然當時男女同校,但他的弟妹們取笑他變成“女孩子”。
過後,他轉進哈珍學校(Penang Hutching School) ,再升上著名的大英義學(Penang Free School)。
大英義學是英殖民地政府設立的一間英校,素負盛譽,政要名士多由此出身,包括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 (星洲互動‧授權刊登:謝詩堅(1988年稿)‧20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