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對林蒼祐的一生起著很大的啟示。1933到1937年,蒼祐已經在中學階段。他在學校發起組織辯論學會、科學學會、攝影學會和網球隊,試圖訓練自己成為全能的人才。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時期,林蒼祐居然能飽覽學校圖書館的書。據一位同學說:“蒼祐整天泡在圖書館裡,有時候把書借了到紅毛丹樹下(當時大英義學的對面是紅毛丹園)自修,不管懂或不懂,蒼祐翻過每本書。”
有一天蒼祐驕傲地向他的同學說:“我幾乎看過圖書館裡的書。”
他的同學不相信,認為他“車大炮”,但他不甘示弱地挑戰:“你們隨便講你所要借的書,我可以找出來給你們看。”
當他如數家珍地一五一十告訴同學他讀過英譯本的孔子和老子的著作,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著作,《甘地傳》等等名著的時候,同學們都服了他,對他的學問肅然起敬,收回“車大炮”的字眼。
誠然,絕少人相信蒼祐有此能耐呆在圖書館一本又一本的看書,但從他自我累積的知識中,而又能夠比他同一個時期的同學表現特出,也就不再懷疑了。
他是個知識飢餓者,拼命的在知識寶庫中鑽。不過他不是那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自鳴清高的知識分子。他喜歡交朋友,也喜歡課外活動。
他的同學回憶道:“我們是屬於貧窮的,蒼祐是屬於富有的,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名西醫。
他常常邀我們到他家裡,大家不分彼此。有時討論問題,有時研究功課,有時嬉戲一場。”
學生軍裡學自律
他的父親林萃龍,不但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好醫生,而且也在社會上活動,包括創組西醫公會、輔友社、也成為中華體育會,海外華人公會的主席;因而被委為海外殖民地總督諮詢局議員,華人參事局議員。1937年被委為太平局紳,不久退出社會活動,專心行醫;閒來搞園藝,並打太極拳。
唯一讓萃龍擔心的是蒼祐無法在學校中獲得灌輸紀律這一門學問。他的父親要他參加童子軍,卻收不到效果,原來他的頑皮與好動的性格造成他不受約束。以致他在童軍中表現奇差,沒有考到第一級童軍,更加做不上皇家童軍。
有一天,他的父親向他說:“蒼祐,我看你做童軍不行,你根本沒有學會自律,不如轉入參加學生軍訓隊。”
蒼祐沒有異議,他尊敬他父親的建議,因此他成為學生軍一員。果然他在這裡學會自律,3個月後被升為隊長,一年之內調升到“中尉”。
中學畢業時,他已成為學校的“知名之士”,風頭甚健。
一位同學這樣形容蒼祐:“他中學的功課頂呱呱,口才一流,運動記錄A1。他果然不是池中物,具有鴻鵠大志”
在記憶中,啟發他孜孜不倦的幾位老師有陳深祥、陳嘉柳、戴思吉、查納阿比丁。在他自己看來,他的數學最佳。可是他不成為數學家和科學家,而是在日後走上他父親的道路。 (星洲互動‧授權刊登:謝詩堅(1988年稿)‧2001/03/10)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時期,林蒼祐居然能飽覽學校圖書館的書。據一位同學說:“蒼祐整天泡在圖書館裡,有時候把書借了到紅毛丹樹下(當時大英義學的對面是紅毛丹園)自修,不管懂或不懂,蒼祐翻過每本書。”
有一天蒼祐驕傲地向他的同學說:“我幾乎看過圖書館裡的書。”
他的同學不相信,認為他“車大炮”,但他不甘示弱地挑戰:“你們隨便講你所要借的書,我可以找出來給你們看。”
當他如數家珍地一五一十告訴同學他讀過英譯本的孔子和老子的著作,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著作,《甘地傳》等等名著的時候,同學們都服了他,對他的學問肅然起敬,收回“車大炮”的字眼。
誠然,絕少人相信蒼祐有此能耐呆在圖書館一本又一本的看書,但從他自我累積的知識中,而又能夠比他同一個時期的同學表現特出,也就不再懷疑了。
他是個知識飢餓者,拼命的在知識寶庫中鑽。不過他不是那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自鳴清高的知識分子。他喜歡交朋友,也喜歡課外活動。
他的同學回憶道:“我們是屬於貧窮的,蒼祐是屬於富有的,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名西醫。
他常常邀我們到他家裡,大家不分彼此。有時討論問題,有時研究功課,有時嬉戲一場。”
學生軍裡學自律
他的父親林萃龍,不但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好醫生,而且也在社會上活動,包括創組西醫公會、輔友社、也成為中華體育會,海外華人公會的主席;因而被委為海外殖民地總督諮詢局議員,華人參事局議員。1937年被委為太平局紳,不久退出社會活動,專心行醫;閒來搞園藝,並打太極拳。
唯一讓萃龍擔心的是蒼祐無法在學校中獲得灌輸紀律這一門學問。他的父親要他參加童子軍,卻收不到效果,原來他的頑皮與好動的性格造成他不受約束。以致他在童軍中表現奇差,沒有考到第一級童軍,更加做不上皇家童軍。
有一天,他的父親向他說:“蒼祐,我看你做童軍不行,你根本沒有學會自律,不如轉入參加學生軍訓隊。”
蒼祐沒有異議,他尊敬他父親的建議,因此他成為學生軍一員。果然他在這裡學會自律,3個月後被升為隊長,一年之內調升到“中尉”。
中學畢業時,他已成為學校的“知名之士”,風頭甚健。
一位同學這樣形容蒼祐:“他中學的功課頂呱呱,口才一流,運動記錄A1。他果然不是池中物,具有鴻鵠大志”
在記憶中,啟發他孜孜不倦的幾位老師有陳深祥、陳嘉柳、戴思吉、查納阿比丁。在他自己看來,他的數學最佳。可是他不成為數學家和科學家,而是在日後走上他父親的道路。 (星洲互動‧授權刊登:謝詩堅(1988年稿)‧20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