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強烈的國家意識的驅使下,先對當今國內外課題作一番評述,然後才探索史料,追蹤其原始。作者的特長是“通過現象找本質”。經過多個回合及層次的磨練後,作者終於提出了“大馬國家歷史二千年”的史觀,可說是卓見。 |
鍾錫金先生最近將他的新著作《馬中二千年友誼放光芒》的手稿復印一份給我,邀請我寫序。這是他繼《吉打二千年》之後的另一本力作。我雖非研究歷史的,但對馬來西亞、東南亞,及中國的歷史也有興趣,先睹為快之餘,產生一些感想,提出來與讀者們共同研討。
本書厚達400餘頁,追溯馬中兩國悠長的歷史淵源之外,並對兩國過去20年來的關係作有系統地構劃和評述。本書計分三個部份:
(一)馬哈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馬中建交歷史回顧;
(三)馬中二千年友誼放光芒。
1994年7月華社資料研究中心總發行《吉打二千年》,在一項推售禮上我曾說過:
“吉打的歷史不但是大馬歷史的一部份,而且是大馬歷史的開始,因此,《大馬二千年》是一部彌足珍貴的著作,不僅是鍾先生的第十本作品而已。華資將通過國內外團體推介本書,目的是鼓勵更多學者對我國歷史作宏觀的研究。
“本書內容豐富,反映了吉打州的悠長歷史,也反映了鍾先生的研究精神。華資成立迄今,還未聘有全職的研究員,鍾先生可作為將來華資研究員的一個典範。”
鍾先生的寫作風格尤令人讚賞。從第一部的《吉打河,歷史的河流》開始,至後來的《填埋中的沙曼運河》、《83年修憲課題幾項歷史回顧》、《星馬華人民族意識探討》、《泰華文化演變滄桑史》、《吉打二千年》到目前的《馬中二千年友誼放光芒》,作者在強烈的國家意識的驅使下,先對當今國內外課題作一番評述,然後才探索史料,追蹤其原始。作者的特長是“通過現象找本質”。經過多個回合及層次的磨練後,作者終於提出了“大馬國家歷史二千年”的史觀,可說是卓見。
鍾先生的各項著作,讓我們有系統地認識了大馬的歷史面貌。國家的歷史不只包括了馬來蘇丹回教王朝和興都王朝(印度化時期),還包括了興都王朝前大馬地區與中國、印度及西方在文化上及貿易上長期及持續的交往。吉打布秧河谷自1930年代以來湧現了大量出土文物,其中有中國唐代以來的瓷器、各國佛教梵文碑石及佛像、波斯透明玻璃器皿、興都教陵廟等。這些文物見證了馬中兩國以及東南亞與中國的密切的歷史淵源。
1994年5月11日,大馬第四任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在北京作專題演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東合的一個觀點”。本書即從對該演講的評述開始,進而回顧歷史,探討20年來馬中邦交的發展與成果。馬中二千年友誼如今大放光芒,此書是適時之作,也是鍾先生的代表作。
鍾先生孜孜不倦,先後完成了11部作品。在他的作品中,鍾先生旁徵博引,再三提出建立“國家歷史二千年”的史觀,可惜的是學術界至今還未給予足夠的回響。我希望此後,尤其是本書出版之後,大家會給鍾先生大大的鼓勵與鞭策。
鍾先生在1984年曾經出版過一部有關馬哈迪首相與1983年修憲課題的著作,這是他第二部與首相有關的著作。鍾先生向我表示他以後的研究重點將放在與首相有關的課題上。在此我祝他來日取得更輝煌的成就,並對大馬歷史的研究作出更大的貢獻。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副教授
華社資料研究中心義務主任游若金博士
(26-12-1994) (星洲互動‧供稿:鍾錫金《馬中建交歷史回顧》‧200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