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第4任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1985年訪華語錄: “我希望馬來西亞與中國關係的未來10年,將會受經濟所支配,而過去10年一向是受政治所支配。” |
隨著第一項協定簽署,以及緊接下來也將簽署的協定,馬中肯定會進一步加強友好關係,並優先加強雙邊貿易和經濟關係。
儘管兩國的政治體制不同,但正如我國首相所說的:兩國目前有著一個共同概念,甚至共同目標。
這幾年來,馬中兩國可說一直在為東南亞和平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國際上也曾協同步驟,籲請越南自柬埔寨撤軍,採政治手段解決柬國問題,以體現建立和平中立穩定的東南亞區域的理想。
為了這個共同的信念之外,大馬與中國目前各自為建設進步,繁榮和安全的國家而努力不懈。大家都在埋首建設,以求迎頭趕上,與現代化的歐美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在先進國盛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當前,馬中如能加強合作,將有助加緊落實“南南合作”的理想,突破先進的工業大國剝削操縱,進而建立公平和“世界經濟秩序”。
縱觀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所建議的貿易經濟合作的、具體可行的策略,既對雙方有利,也可防止他國的操縱,更可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使兩國都將得到實惠,有助經濟發展。
雖然馬中兩國的關係,多年來因中國對馬共的關係受到阻撓,但隨著馬中有共同促進經濟貿易的意願,中國總理趙紫陽也矢言,中國和大馬在經濟貿易及工藝方面進行各種合作,我們相信將進一步加強雙邊友好關係的進展。
加強馬中直接貿易
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來,馬中關係隨著兩國簽署有史以來的首次協定,已使兩國友好關係,向前更邁進一步。首相訪華9天,將帶來豐碩成果,是可以肯定的。
馬來西亞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生強調:“我們之間加強雙邊貿易和擴大貿物與服務範圍,並不是單獨對大馬有好處,而是惠及本區域的所有發展中國家。” 其實嚴格說來,馬中兩國如能致力更公平的經濟秩序,受惠的豈止本區域國家?對整個世界經濟的貢獻,也將是卓越的。
近年來的馬中貿易,大馬多向中國輸出樹膠、棕油、可可和木材。從中國輸入的是糧食、藥劑、紡織品、鐵、鋼和輕型機械。整個情況是對中國有利,而大馬是處於入超的劣勢。
首相訪華9天的目的,也正在糾正馬中貿易不平衡,加強馬中直接貿易,他建議兩國能合力造福本地區的數個範圍:
(一)大馬和中國協調像錫等共同原產品出口;
(二)中國根據平等和公平競爭規則,在紡織品、電器和農產品方面進行競爭;
(三)發展直接貿易這一方面的不足,造成港口沒受充份利用,大馬人要付出較高的零售價錢;
(四)考慮向中國輸出更多《加工品》,──如果比較不需要原產品的話;
(五)合伙經營船運保險業──中國以其日益擴大商船隊,能協助運費公平。 (星洲互動‧供稿:鍾錫金《馬中建交歷史回顧》‧200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