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很抽象、也很個人。
可以詮釋為讓視覺舒服和給予感官上的享受。
醜陋,也是很主觀,沒有一定的標準。
美麗可以是醜陋,醜陋也可以是美麗,因人而異,也需依據鑒賞時的環境和客觀因素。雖然沒有一個準繩,但絕大部份的人都在追求所謂美好的事物,包括我在內。
我一直很天真地以為美麗就是自然的。
自然,也就是沒有經過刻意地修飾或改變。
我對自然的準則,不僅僅框住現有的景物,其中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常希望可以擁抱蔥綠的涼快和蔚藍的自由。有時候自己太忠於表面的感覺,忘了自己身在一個變化無常的魔法裡。
驚嘆中國在脫離共產主義的管制後由社會主義的領導下,日益強大;我卻忘了人民被欺凌、戰火連天的時代,還有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中的犧牲。
驚嘆日本對於科技的掌握,卻忘了二大戰和南京大屠殺的殘暴。
喜歡美國對人權的自由和尊重,卻把美國以聯合國身份轟炸伊拉克和越南戰爭等的人亡事件,甚至白人欺凌黑人的專制給遺忘。
欣賞德國注重人文氣息;卻把希特勒的獨裁、反猶事件都遺忘。
把鏡頭來回本土,我深愛著這裡的和平、島嶼的海、濃密的樹林,我卻不知覺忘記了這土地也曾醞釀了激動的種族情緒、單一語言的爭議、環境污染等事件。
忘記歷史等於忘記了醜陋和黑暗。是我們遺棄了醜陋嗎?不是,只是我們情願選擇了美麗。同時,美麗卻選擇了醜陋。
在歷史的角度來看,美麗是從所謂醜陋慢慢地演進而成。可是當我們只看到美麗時,正是醜陋萌芽的時刻。
日本選擇逃避醜陋,德國選擇面對醜陋。這都與對錯無關,我們也只能說國情不同。
美與醜是正反面,少了任何一面都不完整。美麗與醜陋的界限,任不得我們去劃清,因為早已模糊化。美與醜,只有個人所取的角度的不同而已。
我想,美與醜對歷史來說已不重要,因為時間才是最好的見證。我們早已分不出歷史的原點和終點,我們只有繼續讀歷史、創造歷史,圍著歷史的圈子繞。 (星洲互動‧作者:張慧敏(馬大學生)‧2001/03/30)
可以詮釋為讓視覺舒服和給予感官上的享受。
醜陋,也是很主觀,沒有一定的標準。
美麗可以是醜陋,醜陋也可以是美麗,因人而異,也需依據鑒賞時的環境和客觀因素。雖然沒有一個準繩,但絕大部份的人都在追求所謂美好的事物,包括我在內。
我一直很天真地以為美麗就是自然的。
自然,也就是沒有經過刻意地修飾或改變。
我對自然的準則,不僅僅框住現有的景物,其中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常希望可以擁抱蔥綠的涼快和蔚藍的自由。有時候自己太忠於表面的感覺,忘了自己身在一個變化無常的魔法裡。
驚嘆中國在脫離共產主義的管制後由社會主義的領導下,日益強大;我卻忘了人民被欺凌、戰火連天的時代,還有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中的犧牲。
驚嘆日本對於科技的掌握,卻忘了二大戰和南京大屠殺的殘暴。
喜歡美國對人權的自由和尊重,卻把美國以聯合國身份轟炸伊拉克和越南戰爭等的人亡事件,甚至白人欺凌黑人的專制給遺忘。
欣賞德國注重人文氣息;卻把希特勒的獨裁、反猶事件都遺忘。
把鏡頭來回本土,我深愛著這裡的和平、島嶼的海、濃密的樹林,我卻不知覺忘記了這土地也曾醞釀了激動的種族情緒、單一語言的爭議、環境污染等事件。
忘記歷史等於忘記了醜陋和黑暗。是我們遺棄了醜陋嗎?不是,只是我們情願選擇了美麗。同時,美麗卻選擇了醜陋。
在歷史的角度來看,美麗是從所謂醜陋慢慢地演進而成。可是當我們只看到美麗時,正是醜陋萌芽的時刻。
日本選擇逃避醜陋,德國選擇面對醜陋。這都與對錯無關,我們也只能說國情不同。
美與醜是正反面,少了任何一面都不完整。美麗與醜陋的界限,任不得我們去劃清,因為早已模糊化。美與醜,只有個人所取的角度的不同而已。
我想,美與醜對歷史來說已不重要,因為時間才是最好的見證。我們早已分不出歷史的原點和終點,我們只有繼續讀歷史、創造歷史,圍著歷史的圈子繞。 (星洲互動‧作者:張慧敏(馬大學生)‧200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