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是【文】、【史】、【哲】。文學是白楊樹的湖中倒影,隨時千變萬化,與我們的心靈直接關照;哲學是迷宮中望見星空,使我們能籍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史學是沙漠玫瑰的開放,知道它的過去,理解它現在代表的意義。”
一般上,文學、哲學、史學都被納入“人文”這名詞內。
對一位理工生來說,科技和資訊遠比人文來得重要。在進入數碼科技時代,思考方式也逐漸程序化,也就是一加一等於二的固定思維模式。
平時接觸的不外是方程式、圖表、電流圖等靈活性不大的事物。最近,自己更不得不相信電腦開始侵入這世界,把日常的作息逐步地數碼化。從過去的機械和電子工業時代到目前的數碼科技時代,人們開始依賴電腦程序、互聯網來和這世界溝通。
在現在繁忙的年代,人文素養似乎只屬於文人、學者所專屬。他們有著淵博的知識,不論文學、哲學、史學都能熟記,也可以舉筆成章。也許是人文的高尚而被生活分割出來。當然人文也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不在自己的掌握的範圍內,摸不著,漸被抽離。
我常想,人文如何融入數碼世界。後來從一些作者的身上才發現,人文和科技可以互相配合和互補不足的地方,並非兩個不同的個體。
過去,從來沒有好好認識文學、哲學、史學。覺得文學沒有實際作用,純粹抒發情感,或是含有娛樂價值;哲學則有點鑽牛角尖,苦苦思索同樣的問題;讀史學則像眷念過的去成就和譴責過去的過失,停頓在過去。
視文學、哲學、史學為考試的產品,沒有認真看待。結果我選擇最實際的科技做為生活的方向,至少可以明確知道它實際功能和影響力。
我常處於矛盾的處境,往往被遺棄的選擇混淆了所做出的選擇。常常陷入思緒的困惑,不了解事情演變的來龍去脈,也少了多重思考模式。慢慢接觸更多外面的世界,才知道自己最缺乏、最需要的竟然是人文。
人文就像龍應台所形容那樣生活化,也讓心靈層次有所提升。
數碼化的思維真的需要人文來滋潤。我已準備好開始認真看待它。而你呢? (星洲互動‧作者:張慧敏(馬大學生)‧2001/04/02)
~龍應台
一般上,文學、哲學、史學都被納入“人文”這名詞內。
對一位理工生來說,科技和資訊遠比人文來得重要。在進入數碼科技時代,思考方式也逐漸程序化,也就是一加一等於二的固定思維模式。
平時接觸的不外是方程式、圖表、電流圖等靈活性不大的事物。最近,自己更不得不相信電腦開始侵入這世界,把日常的作息逐步地數碼化。從過去的機械和電子工業時代到目前的數碼科技時代,人們開始依賴電腦程序、互聯網來和這世界溝通。
在現在繁忙的年代,人文素養似乎只屬於文人、學者所專屬。他們有著淵博的知識,不論文學、哲學、史學都能熟記,也可以舉筆成章。也許是人文的高尚而被生活分割出來。當然人文也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不在自己的掌握的範圍內,摸不著,漸被抽離。
我常想,人文如何融入數碼世界。後來從一些作者的身上才發現,人文和科技可以互相配合和互補不足的地方,並非兩個不同的個體。
過去,從來沒有好好認識文學、哲學、史學。覺得文學沒有實際作用,純粹抒發情感,或是含有娛樂價值;哲學則有點鑽牛角尖,苦苦思索同樣的問題;讀史學則像眷念過的去成就和譴責過去的過失,停頓在過去。
視文學、哲學、史學為考試的產品,沒有認真看待。結果我選擇最實際的科技做為生活的方向,至少可以明確知道它實際功能和影響力。
我常處於矛盾的處境,往往被遺棄的選擇混淆了所做出的選擇。常常陷入思緒的困惑,不了解事情演變的來龍去脈,也少了多重思考模式。慢慢接觸更多外面的世界,才知道自己最缺乏、最需要的竟然是人文。
人文就像龍應台所形容那樣生活化,也讓心靈層次有所提升。
數碼化的思維真的需要人文來滋潤。我已準備好開始認真看待它。而你呢? (星洲互動‧作者:張慧敏(馬大學生)‧20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