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嶼是個很小的島。小小的島蘊藏著無數的名勝地。那也許是檳榔嶼人傑地靈的緣故,也許是因為島的周圍有山有水有林有人點綴著。數不盡的風光,令人陶醉,令人嚮往。說它是一個最適合旅行和渡假的好地方並不過份。
在喬治市碼頭不遠處,躺著一個迷人的勝地──關仔角(The Esplanade)。後來在北方路近海處闢了一塊名勝,建了一座長約1英里的低堤,命名為新關仔角,因此人們也慣稱靠碼頭處之勝地為舊關仔角)。我所要敘說的就是所謂的舊關仔角。
關仔角是本城最先開闢的地方。不知經歷了多少滄桑,它才鑄成今日的境地。今天的它像一首聽不厭,聽不完的歌,令人常常想到那兒去盤桓,去解悶。你到過關仔角一次,以後就會很想再去。假如你沒到過關仔角,而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相信你一定很想來。這是一個大眾場所,各族的人民經常在此乘涼。她的一切是美麗和可愛的,她是一個惹人和討人緬懷的地方。
新加坡有個康樂亭,它的一切極像檳城的關仔角。康樂亭的四周圍有政府大廈,有高大的建築物。在海岸有一條長長的堤,有一個公園,有一個擺夜市的地方。康樂亭所有的,關仔角差不多都有了。
首先登入關仔角
你不要小看關仔角這塊地方,檳榔嶼的開闢史就從這裡講起。180年前,萊特與吉打蘇丹鑒訂一條割讓檳榔嶼的條約後,就持著大不列顛的旗幟,從印度乘軍艦橫渡馬六甲海峽,迅快地、輕易地登上了關仔角。那個時候,這塊地方荊棘叢生,蚊虻眾多,古木參天,又是沼澤遍地。
萊特清闢這塊地方以後,就把大英帝國的國旗豎在島上,頒佈了大英帝國的諭告:“余今奉總督(麥克浮爵士)及孟加拉議院之訓令,今日佔據此島,名檳榔嶼,今稱威爾斯太子島,並奉喬治三世之命,監視不列顛國旗豎於島上,以供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之用。1786年8月11日,即威爾斯太子生日前夕,特立誓為證。”繼後,又命名這塊新闢的土地為喬治市,用以紀念當時的英皇喬治第三。
從那一天起,檳榔嶼就踏進殖民地時代了。檳榔嶼的開闢史人們都從這天說起。
更重要的是,1786年8月11日也是大英帝國侵佔馬來西亞的開端,關仔角成為第一個被英國侵佔的地方。讓我們從歷史上去證實這種說法。
往後在1819年,萊佛士佔有新加坡。1824年,在英荷條約中,英從荷手中取得馬六甲。1826年將檳甲新併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管轄。到了1874年,邦咯條約簽署後,英國在馬來半島成立參政司制度,大不列顛的雙手便插進來干預半島的內部事務。不久後,整個馬來半島的土地都隸屬大不列顛。至於砂勞越和沙巴則在1888年完全淪為英國的保護邦。
在殖民地時代生活,風風雨雨的飄過了百多年之久。到了1957年馬來西亞聯合邦才宣告獨立,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第一次大戰時(1914年),有一艘德國的軍艦從中國的山東青島愴碎的逃到本嶼的關仔角海面避難,豈知有一艘俄艦窮追不放,在千鈞一髮時,德艦反攻一炮擊俄艦,終將俄艦擊沉於此,成為歷史陳跡。這轟然一響的大炮聲,驚動了本嶼的居民。在第一次大戰中,檳榔嶼只為此炮聲所波及而已。
可是在第二次大戰時,檳榔嶼就遭到日寇的蹂躪。1941年12月11日日軍了,炸了檳島,屍體遍野,目不忍睹。日軍閥佔據了檳榔嶼,在關仔角的英政府機關當然被他們佔去了。他們在關仔角建造了臨時軍用倉庫,後來終被盟軍用炮彈猛炸,其中有些爆炸在關仔角海裡,有千千萬萬數不盡的魚兒都浮死在海面,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是也。
檳州命脈圍廣場
一塊大大的空曠草場,一座古老破碎的堡,一道長長的低堤一片浩瀚無垠的海洋,一豎古色古香的大鐘樓,一處瀕臨海的食物攤格,加上竣工的花園,構成了關仔角。
白天的關仔角是謐靜的一片,她的主要道路The Esplanade往來稀少的車輛,長堤上躑躅幾個釣魚郎,廣場上沒有人群,只有幾個人靜躺在樹蔭下呼呼入睡,靜靜養神,一切像靜的世界。但其旁的市議會在忙碌一片。
在廣場後邊的萊特街,就不清靜了,而是車輛穿梭往來;尤在上和下班的時分,更是熱鬧。
在廣場的左側,是市議會的兩座大廈,喬治市的發展和建設都在這裡起草,然後激辯,然後通過或否決。納稅人也在這裡繳付門牌稅、水電稅等等。
在廣場的後邊,隔著一條萊特街,有一座灰白色的建築物,就是州議會大廈。檳威的24位民選代議士也常在這裡舉行群應會。
州議會的左側是移民廳,再越過一條馬路時,可以看見一座五顏六色的九層樓大廈,這是州政府的行政大廈。大廈內有首席部長行政議員及秘書的辦公室,還有很多部門,如工商、經濟、教育、新聞、旅遊、鄉市發展、電訊、郵政等等皆集中一身。立院通過的政策和議案都在這裡履行。
立法議院的左側不遠處,是檳城的法庭和圖書館。因此看看關仔角的四周圍,就可知道這一帶的重要性了,這一帶可說是檳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回想當年萊特在此頒召號令,今日的州政府何嘗不是在些一帶立法行策呢!
(1966年8月9日) (星洲互動‧供稿:謝詩堅《採訪外集》‧2001/09/10)
在喬治市碼頭不遠處,躺著一個迷人的勝地──關仔角(The Esplanade)。後來在北方路近海處闢了一塊名勝,建了一座長約1英里的低堤,命名為新關仔角,因此人們也慣稱靠碼頭處之勝地為舊關仔角)。我所要敘說的就是所謂的舊關仔角。
關仔角是本城最先開闢的地方。不知經歷了多少滄桑,它才鑄成今日的境地。今天的它像一首聽不厭,聽不完的歌,令人常常想到那兒去盤桓,去解悶。你到過關仔角一次,以後就會很想再去。假如你沒到過關仔角,而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相信你一定很想來。這是一個大眾場所,各族的人民經常在此乘涼。她的一切是美麗和可愛的,她是一個惹人和討人緬懷的地方。
新加坡有個康樂亭,它的一切極像檳城的關仔角。康樂亭的四周圍有政府大廈,有高大的建築物。在海岸有一條長長的堤,有一個公園,有一個擺夜市的地方。康樂亭所有的,關仔角差不多都有了。
首先登入關仔角
你不要小看關仔角這塊地方,檳榔嶼的開闢史就從這裡講起。180年前,萊特與吉打蘇丹鑒訂一條割讓檳榔嶼的條約後,就持著大不列顛的旗幟,從印度乘軍艦橫渡馬六甲海峽,迅快地、輕易地登上了關仔角。那個時候,這塊地方荊棘叢生,蚊虻眾多,古木參天,又是沼澤遍地。
萊特清闢這塊地方以後,就把大英帝國的國旗豎在島上,頒佈了大英帝國的諭告:“余今奉總督(麥克浮爵士)及孟加拉議院之訓令,今日佔據此島,名檳榔嶼,今稱威爾斯太子島,並奉喬治三世之命,監視不列顛國旗豎於島上,以供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之用。1786年8月11日,即威爾斯太子生日前夕,特立誓為證。”繼後,又命名這塊新闢的土地為喬治市,用以紀念當時的英皇喬治第三。
從那一天起,檳榔嶼就踏進殖民地時代了。檳榔嶼的開闢史人們都從這天說起。
更重要的是,1786年8月11日也是大英帝國侵佔馬來西亞的開端,關仔角成為第一個被英國侵佔的地方。讓我們從歷史上去證實這種說法。
往後在1819年,萊佛士佔有新加坡。1824年,在英荷條約中,英從荷手中取得馬六甲。1826年將檳甲新併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管轄。到了1874年,邦咯條約簽署後,英國在馬來半島成立參政司制度,大不列顛的雙手便插進來干預半島的內部事務。不久後,整個馬來半島的土地都隸屬大不列顛。至於砂勞越和沙巴則在1888年完全淪為英國的保護邦。
在殖民地時代生活,風風雨雨的飄過了百多年之久。到了1957年馬來西亞聯合邦才宣告獨立,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第一次大戰時(1914年),有一艘德國的軍艦從中國的山東青島愴碎的逃到本嶼的關仔角海面避難,豈知有一艘俄艦窮追不放,在千鈞一髮時,德艦反攻一炮擊俄艦,終將俄艦擊沉於此,成為歷史陳跡。這轟然一響的大炮聲,驚動了本嶼的居民。在第一次大戰中,檳榔嶼只為此炮聲所波及而已。
可是在第二次大戰時,檳榔嶼就遭到日寇的蹂躪。1941年12月11日日軍了,炸了檳島,屍體遍野,目不忍睹。日軍閥佔據了檳榔嶼,在關仔角的英政府機關當然被他們佔去了。他們在關仔角建造了臨時軍用倉庫,後來終被盟軍用炮彈猛炸,其中有些爆炸在關仔角海裡,有千千萬萬數不盡的魚兒都浮死在海面,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是也。
檳州命脈圍廣場
一塊大大的空曠草場,一座古老破碎的堡,一道長長的低堤一片浩瀚無垠的海洋,一豎古色古香的大鐘樓,一處瀕臨海的食物攤格,加上竣工的花園,構成了關仔角。
白天的關仔角是謐靜的一片,她的主要道路The Esplanade往來稀少的車輛,長堤上躑躅幾個釣魚郎,廣場上沒有人群,只有幾個人靜躺在樹蔭下呼呼入睡,靜靜養神,一切像靜的世界。但其旁的市議會在忙碌一片。
在廣場後邊的萊特街,就不清靜了,而是車輛穿梭往來;尤在上和下班的時分,更是熱鬧。
在廣場的左側,是市議會的兩座大廈,喬治市的發展和建設都在這裡起草,然後激辯,然後通過或否決。納稅人也在這裡繳付門牌稅、水電稅等等。
在廣場的後邊,隔著一條萊特街,有一座灰白色的建築物,就是州議會大廈。檳威的24位民選代議士也常在這裡舉行群應會。
州議會的左側是移民廳,再越過一條馬路時,可以看見一座五顏六色的九層樓大廈,這是州政府的行政大廈。大廈內有首席部長行政議員及秘書的辦公室,還有很多部門,如工商、經濟、教育、新聞、旅遊、鄉市發展、電訊、郵政等等皆集中一身。立院通過的政策和議案都在這裡履行。
立法議院的左側不遠處,是檳城的法庭和圖書館。因此看看關仔角的四周圍,就可知道這一帶的重要性了,這一帶可說是檳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回想當年萊特在此頒召號令,今日的州政府何嘗不是在些一帶立法行策呢!
(1966年8月9日) (星洲互動‧供稿:謝詩堅《採訪外集》‧200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