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夜裡坐著車回家──
一個襤褸的老頭他使著勁兒拉
天上不見一顆星
街上沒有一隻燈
那車燈的小火
衝著街心裡的土
左一個顛波,右一個顛波
拉車的走著他的踉蹌步
──徐志摩──
這是徐志摩對於拉車人兒描寫的一段摘詩。雖然全詩的內容並未深刻描繪車夫的痛苦生活,但所摘的一段,足以反映出一個拉車人所面對與荷負的心情。
今日,人力車夫已不復存在,由三輪車取代之。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詩中體會到三輪車夫的艱苦工作。他們是使勁兒踏著,推著,也踏著踉蹌的步伐。
每個人都可以想像到,一個三輪車夫如何付出巨大的勞動力,才博取倖薄的代價,風吹雨打,烈日曝晒,換來吃不飽,飢不死的三餐。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展,三輪車終有一日為德士所取代。但在目前檳城這個環境下,三輪車這個交通工具將會維持一個時期而不受淘汰。
三輪車一段歷史
戰前,流行的是人力車,兩個大大的輪子,由一個車伕拉著,正像徐志摩所描寫的那樣,差不多在日本南進時期(即1941年),三輪車便出現。根據統計,到了1950年左右,檳喬治市區便有2千餘輛三輪車,以後的一段日子裡,也維持在這個數目之間,當局未繼增發禮申。
1964年,社陣執政下的市議會為鼓勵踏者有其車的制度,召集了三輪車工友聯合會代表、車主及工友作會談。會中大家同意應發新的禮申,讓更多人有就業機會。
於是,從1964年的2千125輛的三輪車,到1969年的今天,總共有2千562輛。據當局公佈,其中僅446輛是車主自踏,其餘的2千零98輛乃49人所擁有,租給三輪車夫謀生。
換言之,5年之中三輪車只增加了4百多輛。
為此,市議會基於目前的三輪車已足夠用,並為遵循即定之交通管制政策,使市區交通更加行暢無阻,決定從9月1日開始,停止發新三輪車禮申,避免增加。
車主將扳高租金
黃氏認為,停止發三輪車執照,將造成出租三輪車的車主壟斷市場,進而提高租金。
他說,因為有意踏三輪車者無法自行申請一輛註冊的三輪車,於是向車主租借。將來爭踏得人多,車主自然扳高租價。
他同時認為,當局此舉使失業的人士,又減少一條謀生之道。
據調查,檳市區擁有50至100輛的車,共約15人。他們都是富有人士,出租三輪車給工友。
其租金分為7角、8角至1元不等,視車的新舊而定。一輛三輪車值450元。
向車主租借的三輪車工友,有時每日付租金,有時一週。每每我們看見乘汽車者靠近三輪車夫旁邊,大抵是“討價”來的。
至於以三輪車工友聯合會名義登記註冊的三輪車共有560輛。這些車輛的車主大部份是自行踏車謀生的。
當然,有些三輪車夫雖然較早擁有一輛車,但後因經濟拮据而把車賣給專出租三輪車的人士也不乏其人。
無形中,車主自踏者僅446輛,餘者歸到出租人士身上。從這可看出,當時社會一般人的經濟情況,大部份的車輛都操在幾個人的手中。
踏三輪車的手續
一位年青人,要操三輪車行業並不困難,首先需要學會踏三輪車。檳城的三輪車是座位在前,踏位在後,因而比較吃力,駕駛較為沉重。
接著向醫生申請健康證明書。在檳城,杜祥耀醫生與楊清添醫生義務給三輪車夫診視,然後向註冊局(檳榔律消防局處)申請禮申,每年1元。經考試合格後,可獲一個永久手牌,3元1枚,以後每年只需1元的更換禮申費。至於車輛禮申費為一年卅元,擁有車者要繳納,作為當局每年3次的檢驗費。
至於那些租借三輪車者,當然不必還車栖,但每天得付出1元的租費,不管有沒有生意。
受各方挑戰打擊
老實說,在喬治市市區內,三輪車已達飽和點。這可從一般三輪車夫的伸訴看出。他們說,一天所賺平均2、3塊錢,有時更慘。
隨著時代的變化,他們的謀生變得尤為艱難。不但要面對巴士、德士的挑戰,更要面對“學童巴士”興起的挑戰。
進步的工具,取代陳舊的工具,勢不可免。
檳城市區,除了老嫗、婦女及小孩外,年青人都不想也不會坐三輪車。這是因為於心不過,也是少女尷尬的心理所造成。
三輪車的顧客是那麼有限,車又那麼多,當然謀生不易了。
十年內仍然需要
一般觀察,三輪車至少在這10年內還有生活的地盤。檳城處在發展旅遊業地位,如果這項工業投資成功,三輪車亦會受惠。不過,在目前不景氣的情況下,各方不會好過。
有時,一些有車階級會討厭三輪車阻擋交通。但是,假如你想到他們是多麼的辛苦賺兩餐吃,你就不會詛咒他了。讓每個人有一條謀生的道路,你認為是嗎?
(1969年9月8日) (星洲互動‧供稿:謝詩堅《採訪外集》‧2001/09/19)
一個襤褸的老頭他使著勁兒拉
天上不見一顆星
街上沒有一隻燈
那車燈的小火
衝著街心裡的土
左一個顛波,右一個顛波
拉車的走著他的踉蹌步
──徐志摩──
這是徐志摩對於拉車人兒描寫的一段摘詩。雖然全詩的內容並未深刻描繪車夫的痛苦生活,但所摘的一段,足以反映出一個拉車人所面對與荷負的心情。
今日,人力車夫已不復存在,由三輪車取代之。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詩中體會到三輪車夫的艱苦工作。他們是使勁兒踏著,推著,也踏著踉蹌的步伐。
每個人都可以想像到,一個三輪車夫如何付出巨大的勞動力,才博取倖薄的代價,風吹雨打,烈日曝晒,換來吃不飽,飢不死的三餐。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展,三輪車終有一日為德士所取代。但在目前檳城這個環境下,三輪車這個交通工具將會維持一個時期而不受淘汰。
三輪車一段歷史
戰前,流行的是人力車,兩個大大的輪子,由一個車伕拉著,正像徐志摩所描寫的那樣,差不多在日本南進時期(即1941年),三輪車便出現。根據統計,到了1950年左右,檳喬治市區便有2千餘輛三輪車,以後的一段日子裡,也維持在這個數目之間,當局未繼增發禮申。
1964年,社陣執政下的市議會為鼓勵踏者有其車的制度,召集了三輪車工友聯合會代表、車主及工友作會談。會中大家同意應發新的禮申,讓更多人有就業機會。
於是,從1964年的2千125輛的三輪車,到1969年的今天,總共有2千562輛。據當局公佈,其中僅446輛是車主自踏,其餘的2千零98輛乃49人所擁有,租給三輪車夫謀生。
換言之,5年之中三輪車只增加了4百多輛。
為此,市議會基於目前的三輪車已足夠用,並為遵循即定之交通管制政策,使市區交通更加行暢無阻,決定從9月1日開始,停止發新三輪車禮申,避免增加。
車主將扳高租金
黃氏認為,停止發三輪車執照,將造成出租三輪車的車主壟斷市場,進而提高租金。
他說,因為有意踏三輪車者無法自行申請一輛註冊的三輪車,於是向車主租借。將來爭踏得人多,車主自然扳高租價。
他同時認為,當局此舉使失業的人士,又減少一條謀生之道。
據調查,檳市區擁有50至100輛的車,共約15人。他們都是富有人士,出租三輪車給工友。
其租金分為7角、8角至1元不等,視車的新舊而定。一輛三輪車值450元。
向車主租借的三輪車工友,有時每日付租金,有時一週。每每我們看見乘汽車者靠近三輪車夫旁邊,大抵是“討價”來的。
至於以三輪車工友聯合會名義登記註冊的三輪車共有560輛。這些車輛的車主大部份是自行踏車謀生的。
當然,有些三輪車夫雖然較早擁有一輛車,但後因經濟拮据而把車賣給專出租三輪車的人士也不乏其人。
無形中,車主自踏者僅446輛,餘者歸到出租人士身上。從這可看出,當時社會一般人的經濟情況,大部份的車輛都操在幾個人的手中。
踏三輪車的手續
一位年青人,要操三輪車行業並不困難,首先需要學會踏三輪車。檳城的三輪車是座位在前,踏位在後,因而比較吃力,駕駛較為沉重。
接著向醫生申請健康證明書。在檳城,杜祥耀醫生與楊清添醫生義務給三輪車夫診視,然後向註冊局(檳榔律消防局處)申請禮申,每年1元。經考試合格後,可獲一個永久手牌,3元1枚,以後每年只需1元的更換禮申費。至於車輛禮申費為一年卅元,擁有車者要繳納,作為當局每年3次的檢驗費。
至於那些租借三輪車者,當然不必還車栖,但每天得付出1元的租費,不管有沒有生意。
受各方挑戰打擊
老實說,在喬治市市區內,三輪車已達飽和點。這可從一般三輪車夫的伸訴看出。他們說,一天所賺平均2、3塊錢,有時更慘。
隨著時代的變化,他們的謀生變得尤為艱難。不但要面對巴士、德士的挑戰,更要面對“學童巴士”興起的挑戰。
進步的工具,取代陳舊的工具,勢不可免。
檳城市區,除了老嫗、婦女及小孩外,年青人都不想也不會坐三輪車。這是因為於心不過,也是少女尷尬的心理所造成。
三輪車的顧客是那麼有限,車又那麼多,當然謀生不易了。
十年內仍然需要
一般觀察,三輪車至少在這10年內還有生活的地盤。檳城處在發展旅遊業地位,如果這項工業投資成功,三輪車亦會受惠。不過,在目前不景氣的情況下,各方不會好過。
有時,一些有車階級會討厭三輪車阻擋交通。但是,假如你想到他們是多麼的辛苦賺兩餐吃,你就不會詛咒他了。讓每個人有一條謀生的道路,你認為是嗎?
(1969年9月8日) (星洲互動‧供稿:謝詩堅《採訪外集》‧2001/09/19)